自鲁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玩宝大师在线阅读 - 第375章 从二流作家到瓷器圣手

第375章 从二流作家到瓷器圣手

    关于这件菊瓣盘没落款的问题,余耀对沈歌耐心解释道:

    “雍正单色釉,技法纯熟,成就极高,主要就是年希尧的功劳。唐英的名气,确实一点儿都不比年希尧小,甚至更大。但他在单色釉方面,还是不及年希尧的;而且,他是年近五十才半路出家主持御窑厂,造诣是一步步提升的,最开始如果要延续十二色釉菊瓣盘,肯定会先试烧,所以不落款也很正常。”

    “试烧?”沈歌皱了皱眉,“但是我感觉工艺已经很纯熟了。”

    “开玩笑,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唐英啊!即便是试烧,也得准备充分了才试。”

    余耀说着,点了点沈歌的鼻尖,“我的观点是,如果能从工艺和年份上认定是雍正官窑,同时又不带款儿,刨除那些常规的不落款的原因,多半就是雍正后期唐英试烧却成功的产品,一样会被采用,运抵京城。”

    还是那句瓷器上的老话,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雍正朝之所以出现如此之高的瓷器成就,固然和雍正皇帝有关,他热爱艺术,而且性子相对内敛,不下江南,不搞排场,对艺术品的审美趣味和工艺要求极高。

    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就是雍正时期任职过的两位大名鼎鼎的督陶官:年希尧和唐英。他们主持的官窑,又分别被称为“年窑”和“唐窑”。

    而年希尧的弟弟年羹尧,作为历史人物,名气比年希尧要大得多。雍正三年,年羹尧因为“谋逆”被查办。谋逆这个罪名,实在是太严重了,年羹尧的结局只有一死。

    正常来说,年羹尧的亲哥哥年希尧,人头也应该不保,不管他有没有问题。

    可是,雍正实在太喜欢年希尧了,而且还非常信任。年羹尧案之后,对年希尧,处罚是从御窑厂的负责人革职为平民。

    这个处罚太轻了,而且还是“假”的。说白了,就是让他避避年羹尧案的风头。革职还不到一个月,年希尧不仅官复原职,居然又升官了!原先只是负责御窑厂,现在是内务府总管兼御窑厂负责人。

    内务府总管这个职务,他一直干到雍正驾崩。

    不过,御窑厂负责人、也就是督陶官的职务,在雍正六年,由唐英接棒。

    说起唐英,名气的确比年希尧要大,玩瓷器的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辉煌,唐窑的辉煌,主要不是在雍正时期,而是在乾隆时期。雍正时期他干上了督陶官,但仍是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的手下。

    雍正六年,刚刚就任督陶官的唐英,其实个门外汉,而且年龄接近五十岁。

    在此之前,唐英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呢?戏曲,具体说是剧本创作。

    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剧作家,挖掘过一些元代杂剧和昆曲,整理过一些传奇故事。在这方面,他名气不大,大致应该算个二流作家。

    二流作家的身份是艺术方面的,他的正常工作,还是个官员。在就任督陶官之前,他干到的最高职务是内务府员外郎。

    从这一点上来看,让唐英就任督陶官,算是内部轮岗,因为御窑厂本来就是内务府管的。

    皇上安排了,当然必须无条件无从。

    这个活儿非常难干,不光是因为此时的唐英是个门外汉,还在于原先的督陶官、现在仍是唐英上级的年希尧在瓷器方面实在太过牛逼。

    压力山大。

    外行指挥内行,在很多单位很多部门屡见不鲜,唐英去到御窑厂之初,就是这个情况。

    不过,唐英不玩儿虚的,撸起袖子就下窑了。和窑工同吃同住,孜孜以求,钻研不辍。数年之后,唐英从一个外行变成了真正的内行,受到了雍正皇帝的赞许。

    大钢琴家肖邦曾经说过:我每天努力练琴十几个小时,最终世人却用“天才”来总结我。其实别人总结的也没错,若不是他天赋超常,每天练二十五个小时也没用。

    唐英也是这样,半路出家,若没有艺术上的天赋,再努力也达不到他那样的成就。

    他之前喜爱戏剧创作,也很努力,但终究只能是小有名气,二流作假。但是在瓷器上,他的努力,却成就了一代瓷器圣手。

    雍正驾崩,乾隆即位,唐英继续履职。一开始,乾隆对唐英并不满意,比如乾隆说过:你怎么老是烧制先皇时期的旧样瓷器,为什么没有创新呢?

    其实这不是唐英水平的问题,而是乾隆审美和雍正审美的不同导致的。

    唐英为了让乾隆满意,开始不断“创新”,单色釉和相对小巧的器型,不复往日。

    乾隆朝瓷器的审美水准到底怎么样,这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从工艺上来说,确实在唐英的努力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高峰。比如曾经拍出过5.5亿的吉庆有余转心瓶,工艺之巧之高,可谓前无古人。

    简而言之,乾隆朝瓷器的辉煌,就是唐窑的辉煌。

    同时呢,唐英时期的官窑器,落年号款的有,无款的有,落唐英自己的款儿的也有。

    “明白了。”沈歌点点头,“这个菊瓣盘,是很特殊的雍正无款官窑,也算是见证唐英成长的器物。”

    余耀应道,“对,不过,这只是我的分析,要想完全确定是唐英做的东西,证据不足;但认定为雍正官窑是可以的。”

    “这小盘,我不会出手的。”沈歌看了看余耀,“有你的分析就足够了。”

    余耀不由感叹,“这年头儿,能在古玩地摊上碰上这么好的东西,我都有种运气被一下子用尽的感觉。”

    沈歌紧了紧余耀的胳膊,“别瞎说,刚开始逛呢!”

    地摊区的人不少,两人挤来转去,又看了几个摊子,并没发现什么合眼的东西。

    不过,两人志趣相投,沈歌还有一定的眼力,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走到地摊区的一个拐角处,两人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摊子。

    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个摊子上只有一件东西。这个摊位也不是正常摊位,就是利用了拐角处两个摊位中间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