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胡善围在线阅读 - 分段阅读_第 686 章

分段阅读_第 686 章

    情?”

    纪纲:“就在上午。”

    汉王又问:“李尚书的岳父真的犯了罪?”

    纪纲似笑非笑,“李尚书早就上下打点好了,殿下觉得这个案子还能有什么证据吗?”

    混到六部尚书,一品大员,早就修炼成精了,屁股都不干净,只要不是什么惊天大案,李至刚尚书的位置稳当的很,不会因为区区一个御史弹劾就丢官。

    所以这个案子翻案是翻不了的,关键证据早就没了。

    就像当年胡善围堆了两座银山,千金散尽,把范宫正沉船的证据jiāo给建文朝的刑部尚书暴昭,暴昭以名誉发誓,破案到底,背后却不了了之。

    公正,权术,官场上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片灰色地带。

    礼部尚书李至刚有才华,曾经和解缙一起修过《太祖实录》,否则他也不可能被选为东宫左春坊学士,给太子当老师,和太子有师徒的关系。

    在讲究尊师重道的时代,太子这样做,可谓是大义灭亲了。

    汉王脑子转的飞快,“皇上规定,太子传唤大臣时,必须至少成双成对,同进同出,不准单独召见,当太子斥责李尚书的时候,谁在场?”

    纪纲说道:“内阁大学士、右春坊学士解缙,还有左副都御史刘观。”

    由此可见太子之谨慎小心,严格准守程序,传唤大臣规定最少有两人在场,他不会掐着两个人,往往会安排第三个人,以防万一。

    解缙既是内阁大臣,也是东宫的老师。刘观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类似现在的中纪委,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大官。

    都察院最大的官是左都御史,类似中纪委书记,刘观是左副都御史,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所以太子斥责李尚书时,解缙和刘观在场最合适不过了。

    纪纲“说着无心”,好像只是随便聊一聊,八卦而已,汉王却听者有意,他用放大镜观察,恍惚觉得眼前的蛋有了一个裂缝,兴奋得苍蝇搓手。

    解缙是东宫的死忠了,他一句“好圣孙”,是朱高炽得封太子的“罪魁祸首”,也是汉王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是刘观……刘观本身就是个左右逢源的不倒翁,可以争取一下的。

    汉王心生一个一箭双雕之计。

    且说永乐帝在亲征途中处理国家大事,其中弹劾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奏本就在其中。

    永乐帝亲征,朝中大臣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水至清则无鱼,人品不可能都那么纯洁无暇,但都是能臣,特别能干事。

    永乐帝看到奏本,以及附录里太子训斥李至刚,心下不悦。太子没有处置礼部尚书的权限,可以给予口头警示批评,但是,永乐帝觉得太子仅凭御史的奏本,都没有核实事件就把李至刚训了一顿——还是当着解缙和左副都御史刘观的面,觉得太子还是急躁些。

    永乐帝回复太子,把他给太子监国制定的核心价值观画了几句重点:

    “朕命尔监国,凡事务宽大、勿躁急,文武群臣皆朕所命,虽有小过勿需折辱,亦不可偏听以为好恶……天下机务之重,悉益审查而行,稍有疏忽,累德不细……”

    首先是宽大处理,然后是不要偏听偏信,审查之后再做决定。

    太子得到父皇回复,左右为难,其实他何尝不明白?他早就把父皇制定的监国核心价值背了一百遍。

    听起来好像不难,当个好人,宽大处理,一遇到大事就抛给永乐帝处理,自己不要粘上。关键是把握其中的度的问题,太难掌握了。

    李尚书为了给自己岳父脱罪,徇私枉法,太子无权处理。

    可是,李尚书也是东宫左春坊学士,太子的老师,在这层关系上,太子明知老师被御史弹劾徇私枉法,他要是一点表示都没有,不出言警告李尚书,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甚至太子都会被李尚书拖进去,被人污蔑他包庇老师。

    太子的担忧并非空xué来风。

    如果太子真的对李尚书徇私枉法之事一言不发,直接将折子送到永乐帝,汉王肯定会发动手下人说太子私德有亏,包庇东宫的学士。

    太子看着父亲的御笔朱批,少不得要宣当天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