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在线阅读 - 第524章 数钱手抽筋

第524章 数钱手抽筋

    大家伙看孩子在玩的同时还能学习,也不限制孩子滑冰溜了。不仅小孩子溜冰,就连村里的高中生和初中生,也跟在孩子们后面学,他们主要是想借机练习口语。

    不仅是男孩子跟着溜冰,有悠悠领头,村里的女孩子都跟着学。就连上了大学的景云她们,也参加进来,她们更加的珍惜这难得的学习英语的机会。

    再有两天就到新年了,各家都忙着过年,家务活特别的多,打扫卫生备年货。韩屯村三个工厂都加班加点的干,女孩子就成了家中的主力。

    家中再忙,村里的人也没限制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家长都说“孩子们说了,这是学外语的好机会,在学校也很难得,咱村要不是吴医生,到老死咱也见不着外国人。年货多点少点的没关系,没年货还能隔到年这边,孩子的学习当紧。再说了,咱村这几年,就没断过肉和鱼,天天像过年。”

    韩屯村的外来人口本来就多,金发碧眼的大卫本来就够惹眼的了,他还领着一群孩子大呼小叫的溜冰,更加的引人注意。

    别说外来人口了,就是韩屯村的人,抽空也去村前看孩子们溜冰。大伙都感慨的说“人家外国人就是会玩,滑个冰溜也能玩出花样来。不过,人家这样就是好看。”

    吴馨儿给韩屯村卫生室赞助了一套医疗设备,这次也带来了,她、悠悠爸和宝景三人,光是安装调试仪器和设备,就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今年回来的晚,除了附近村的人,专门来看病的人比去年少了好多。

    韩屯村的三个工厂,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才停工。本来,除了肉食厂,服装厂和面粉厂,可以早些停工。

    过了腊月二十,面粉厂就停产了,但是卖小麦的人多了,而且都是用地排车拉着,每辆车都是上千斤的小麦。

    临近年底,家里花钱的事项多了。老人孩子的新衣,走亲串友的礼物,那那都得用钱。

    以前,年景不好收入低,家家户户都一个样,过年买几斤肉,炖锅白菜吃顿饺子,就是好的了。买斤点心果子,可以串遍所有的亲戚。

    现在,家家户户有余粮,这都到春节了,还可以说是大囤尖来小囤流,谁家的粮食,都够吃两年的,人均粮食得在千斤以上。临近春节,大家就想处理一些,买了钱过个富足年。

    虽说是家家养猪,还都是二百斤以上的特等甲,而且价格也高。一头猪也就一百五十多元的收入,可分地了,人们的生产支出也多了,光是地排车、耕牛这两样,起码得六百元。

    再说了,即使放到麦收前,粮食的价格也不会高,今年就是一个例子,小麦价格不升反降,比平时低了二分钱。

    人们都说要不是韩屯办了面粉厂,小麦的价格肯定到不了三毛钱,撑死了二毛八。

    今年的麦子长势好,面积大,大家伙还是怕麦收后粮食降价。再说了,新粮下来也得有家什放啊。气死鼠是好,可房间里没地方了。

    现在,各家又三间房子就不错了,结婚的儿子分家另过,父母大多给准备两间正房一间厨房的院子。千斤的气死鼠水泥大缸,最多放四个。

    现在,家里的孩子多,户均人口47人,哪家都有五千多斤的存粮,新小麦下来,存粮都是问题。所以,人们都想在节前卖一部分小麦,过个好年。

    一千斤小麦,就能卖三百元钱,一百元够家过个富足年,剩下了钱能添置个自行车或缝纫机,家里多了个大件。

    还有,大家也怕韩屯年后小麦的收购价降低。有句俗语粮食不过分,过分土拉变黄金。说的就是贩卖粮食的差价超过一分钱,粮食里夹带的土坷垃都能变成金子。

    麦收前,小麦的价格掉到二毛八,比现在的价格低了二分钱。韩屯村的面粉厂,日加工量50吨,每斤二分的差价,就是2000元,每月6万元。

    韩屯面粉厂开业五个月,每月的利润才10万元。

    大家的心里都有数,因此,过了腊月二十,来韩屯卖小麦的反而多了起来,数量也大。面粉厂只好增加了收购点,收购加入库,一直忙到二十九。

    服装厂交货的算是正常,可几乎所有的加工点,在交货的同时,把年后加工的服装也拿走了。

    好多加工点,过年也不休息,一天三元多的加工费,在这时算是高收入了,人们舍不得耽误。

    要不是悠悠的电子商城这个强大的后盾,服装厂真的难以运行。

    腊月二十九的晚上,韩屯村的村干部熬了一夜,总是是把一年的帐算清楚了。经历了洪水的肆虐,村里的收入依然达到了二千万。

    一千万用于分配,人均三万一千元。今年,村里娶媳妇招女婿,加上新生的孩子,尽管悠悠一家7口的户口都迁到京都,村里的人口还是增加到326人。

    中秋节期间,部队和外来人员较多,再说各家也不缺钱,村里就没分配。

    黎明前,韩道伟摔着胳膊,高兴的说“这到年底算总账,可真累人。没想到俺秀芹姑说的数钱数到手抽筋,咱还真办到了。”

    喊道存接过来“哥哎,俺天天数钱数的手抽筋,不过心里高兴。”

    就连悠悠也没想到,这后世人的至高名言,提早了七十多年,在这小村庄竟然成了真。

    几个村干部熬了一夜,可没料到,村民却不愿意领钱。大家都说“这房倒屋塌的,钱领回家放哪都不放心,还是村里给存着吧。”

    “是啊,领回家也用不着,还不够担心的。”

    “咱有这空还不如商量一下年后盖房子的事,今年啥都反常,腊月二十二就打春了,咋还这么冷,滴水成冰,正晌午都不化冻。”

    “看这阵势,头十五是别想动土了,俺想把宅基先垫五尺再盖房子。亏得咱村有拖拉机碾压宅基,垫了就能盖,要不最少得过个夏天,经几场雨辙瓷实了才能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