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五代十国那些人在线阅读 - 第230章 (南唐)亡国之君(下)

第230章 (南唐)亡国之君(下)

    第0章(南唐)亡国之君(下)

    上面一章主要就是李煜这么多年来到底干了什么事,只是大概的一个列表,但是我们也能从上面看出来,李煜的确是啥都没干,十几年的时间,只是在花红柳绿的皇宫中享受着天上人间的生活。

    但是要说李煜一生,这些都不是重点,就算是李煜的诗词,在他的前半生,在没有被抓到开封之前价值都不是很高,只有等到了汴京,李煜的的诗词才真正具有了影响人心神的感染力,而对于李煜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赵匡胤发兵围攻金陵的时候。

    而在这时前,赵匡胤一直没有进攻南唐,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计划中南唐是江南最后一个目标,而另一方面就是南唐还有不少的大将,还有很多的谋士,都是很有能力的,赵匡胤实在是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他不敢轻易开启战端,他希望李煜能够不战而降,而一直以来李煜对于宋朝的恭谨态度,也让赵匡胤觉得这件事靠谱。李煜还是很有可能愿意投降他的,所以赵匡胤对于李煜的投降抱着一丝幻想。

    之所以最终赵匡胤决定进攻南唐,也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赵匡胤有点忌惮的南唐大将基本上都没了,而赵匡胤也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对于李煜不战而降的幻想也破灭了。

    我们先说一下李煜南唐国内这些大将谋士们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咱们上面也提到了一点,说的就是李煜自毁长城,所以后来很多人说李煜懦弱,说李煜无能,很多人都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说李煜杀自己人的时候,那可是一点都不懦弱,一点都不无能。

    南唐的官员们对于他们的国家逐渐的衰落,心里还是很难受的,这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叫做张泌。

    张泌给李煜上了一封奏疏,这里面他对于南唐目前面对的困境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针,总共有十条,这个奏疏一下子震惊了整个南唐,很多人都觉得这说的话很中肯,很有用,但是也有人觉得这是在给李煜添堵。

    而李煜也觉得这老家伙不想让自己好过,虽然他对于这封奏疏十分的欣赏,但是却不见实际行动,李煜虽然性子软,但是也不喜欢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但是这封奏疏写的的确是好,李煜也觉得这是忠心耿耿,于是也就没有找他的事,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张泌好算是比较幸运的,虽然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却没有收拾他。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人,叫做潘佑,这个人文笔非常好,和李煜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因为两个人能够相互之间能够在文学上面进行交流,李煜对于潘佑也是很看好的,这来那个个人经常就在一起玩。

    潘佑不仅仅文采好,而且还有一颗报国之心,他不想看到李煜整天沉浸在后宫之中,希望李煜能够好好的治理国家,将南唐恢复当年的盛世,对外则能抵御宋朝的威胁。

    所以他一口气写了八封奏疏,但是李煜却只是欣赏了一下他的文笔,对于他上面所说的一些东西,却是没有关注,而对于这一类的文章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或者是劝谏,李煜从来都是不管不顾。

    而潘佑的第八封奏疏上面有这么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一句大家都熟悉,他在这里就是说李煜没有志气,这种说法在这前的奏疏中也有。但是不这么严厉,这是直接就骂上了,而且后面还把李煜比喻成了商纣、夏桀、还有三国时期吴国的亡国之君孙皓。

    这一下子可是气坏了李煜,你这潘佑平时骂几句也就算了,咱们关系好,我不跟你计较,但是现在你就开始指着我鼻子骂了!这是典型的蹬鼻子上脸啊,干脆杀了你,还让你乱说。

    其实潘佑也是个人物,他在写这封奏疏的时候已经想到了这种结果,他希望能够用他的死骂醒李煜,或者用他的鲜血激起朝廷中大臣的血气,让他们继续规劝李煜好好治理国家。

    但是他的这一番心血注定是白费了,后来潘佑虽然被关在了监狱了,但是还没杀他,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看李煜还是我行我素,没有清醒,而且大臣们还是明哲保身,不思报国,他最终还是决心用自己献血觉醒南唐的斗志,于是在狱中自杀。

    这几个人都算是文臣,还有一个是武将,那就是林仁肇,这个人在战斗中从一个小兵迅速崛起,成为军界新星,也成为后来南唐当面首屈一指的大将。

    此时老一辈的南唐将领基本上都死了,没死的也没力气继续征战沙场了,所以就只能靠这些新崛起的将领。

    但是李煜和李璟在用人方面都不行,他们不能任命优秀的将领,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所以他们一开始的时候就只能吃李昪留下来的老底,等到李昪那一代的将领没了之后,李煜才发现原来他身边已经没有多少能够独当一面大将了。

    林仁肇此时看着宋朝的威胁越来越大,南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于是他就主动找到了李煜,为李煜献上了一计:“宋军在淮南一带守军不多,而且宋朝这些年战争不断,消耗巨大,这正是咱们的机会啊,希望陛下能够给我几万人马,我度过淮河、淝水占据长江以南的大片领土,这还是很简单的,而且他们曾经就是我们南唐的百姓,现在肯定会支持我们的。与此同时,陛下给宋朝的皇帝写封信,就说我造反了,要是我成功了,那么咱们南唐就再也不怕宋朝了,万一是我失败了,陛下就把我全家灭族,这也表明和陛下你没啥关系。”

    这个计划在当时而言,的确是很惊艳,当然这是建立在李煜对于林仁肇是绝对信任的基础上的,而林仁肇在当时的确是一心为国,要是他真是一个宁愿把全家作为筹码的投机者,那么他在一路崛起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勇敢就是假的了,不过这也太不可能了。现在都公认此时的林仁肇的确是想要强大南唐,改变国势,并不是一个军事投机者。

    但是这个计划却把李煜吓了一跳:“你可别乱说,闹不好真的亡国了。”

    这句话就表明李煜对于宋朝的赵匡胤还是没有放弃幻想,他还想着将来赵匡胤能够放他一马。

    不久这个计划就落到了赵匡胤的耳朵里(李煜安保工作咋做的?),赵匡胤听说了这个计划之后也是感觉到很惊艳,没想到南唐还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南唐,那就是个大的障碍,所以要除掉。

    赵匡胤打定了主意,就派人到南唐画了林仁肇的画像,然后装成是无意间让李从善看到了,于是就问李从善人不是人这个人,李从善看了半天,这才敢说:“莫不是我南唐的林仁肇将军。”

    赵匡胤哈哈大笑说道:“林将军已投降我了,我给他的宅院也已经建造好了,就等着他来了。”

    这一句话可是把李从善吓得不轻,急忙给他的哥哥写信,告诉林仁肇已经叛变。

    这个消息在赵匡胤的刻意放水之下,顺利的到了金陵,李煜看到自己的弟弟给自己写的情报,大吃一惊,但是他却丝毫不怀疑自己弟弟的情报,毕竟这是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李煜很信任他,于是也不探查详细,直接就一杯毒酒送到了林仁肇的身边,害死了林仁肇。

    一代名将,林仁肇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他愿意用生命去维护的君主的猜忌之下。

    这件事之后,赵匡胤基本上已经下定决心要征讨南唐了,因为赵匡胤渐渐地已经对于李煜主动投降丧失了信心,放弃了幻想,因为他的使者好几次前往南唐劝降,但是李煜都是百般推诿。

    最后李煜甚至来了一句:“我为啥要对你们称臣,那就为了保存我祖上的江山社稷,你们现在让我到汴京去,这不就是要毁掉我门家的基业啊,如果真的这样,我就和你们决一死战。”

    这或许是李煜对于宋朝的使者说的最爷们的一句话了,但是这句话到了赵匡胤耳朵里却是只换来了呵呵一笑,赵匡胤很了解李煜,他知道李煜就是这么说说而已,而且李煜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家伙,所以他决定征讨南唐。

    但是征讨南唐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他对于度过长江没有太大的把握,历来渡江作战少之又少,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赤壁之战,但是这个结局却是很悲惨。

    而赵匡胤这边水军并不是很强大,所有他也不能仓促的用船只渡江,因为他们的水军不一定是南唐军的对手,所以还剩下一个方法,那就是建造浮桥。

    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能够在长江上建造浮桥,这又让赵匡胤十分为难,到那时就在此时一个人却主动来投,他说他已经测好了长江的水势,知道哪里能够建造浮桥。

    这个人就是南唐人樊若水,这个人本来是南唐的一个文人,但是南唐官场还是科举考试的时候黑幕太多,樊若水考了好几次但是却都考不上,这让他对于南唐心灰意冷,对于整天在皇宫中吃喝玩乐的李煜心中充满了极大的不满。

    于是他要报复,他要帮助宋朝灭掉南唐。

    为了方便他测绘,他就和宋朝派来的几个精通佛法的少年一起以学术交流的名义来到了南唐,这几个精通佛法的少年也被李煜奉为上宾,樊若水在长江两岸跑来跑去自然是没人敢管他,经过长时间的测算和考察,最终樊若水敲定了建造浮桥的方式和地点。

    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派遣潘美等人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在陆地上,让曹彬带着大军从北面直线进攻南唐,而又给吴越打个招呼,让吴越从东面进攻南唐,三路大军齐聚,南唐有被包围的风险。

    但是此时的李煜却是有了点英雄气概,他听说赵匡胤派兵来打他之后,他就对他的那些大臣们说道:“赵匡胤要是敢来,我就披挂上阵和他亲自决战,与宋军死战,保全社稷江山。”

    但是李煜也就是这么说说而已,这要是打仗,这家伙真是靠不住。

    不久他听说吴越王也牵扯进来了,就给吴越王写了封信:“唇亡齿寒,我完了,对你也没啥好处。”

    但是吴越王却是根本不理他,因为此时的吴越王已经下定决心臣服赵匡胤了,他看得出来宋朝统一全国已经是不可阻挡之势了,不能硬抗只能投降妥协。

    不久曹彬大军杀到了长江边上,击败了南唐方面的阻击军队,然后准备在采石矶一带搭架浮桥度过长江。

    一开始李煜和他的大臣们觉得这长江就没听说过谁能搭成浮桥,你赵匡胤也不行。

    于是也就没当回事,就等着赵匡胤被困在长江北岸,而在金陵城内还是该干啥干啥,没有动员全国军队,也没有组织军队加强沿江防御。

    但是赵匡胤在樊若水的帮助下,很快就搭好了浮桥,宋军恍如是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了金陵城下。

    而此时吴越国的军队也开到了常州润州一带,也准备直插金陵。

    看着城外突然出现的宋军,李煜心里不淡定了,此时在城中包括拉壮丁的也不过是才两万余人,这些人想要击败宋军,很难。

    而更让李煜烦闷的是在金陵城内他根本找不到能够担当守卫大任的将领,最终把这件事交给了皇甫继勋,这个人就是之前被柴荣俘虏拒不投降的皇甫晖,皇甫晖的名气给了皇甫继勋一个闪亮亮到光环,李煜觉得皇甫晖是个人才,他的儿子应该也是个人才,所以就把金陵的守卫工作交给了皇甫晖,但是实际上,皇甫晖却是一个草包,要胆量没胆量,要能力没能力,他接管了金陵的防御工作之后,就开始进行消极防御,不主动出击,也不防御。

    他之所以搞这样的战略,因为他想投降,但是现在投降肯定不好,落个坏名声,所以他想着城里的兵死个差不多的时候,那时候再投降就没有人敢说什么了。

    金陵的守将就是这个态度,金陵城能够守得住那就真是奇怪了。

    此时在吴越军这边,他们正在围攻润州,润州的守将是李煜最信任的一个心腹,但是这个心腹到了润州之后却立马投降了吴越军,没有丝毫犹豫,不久吴越军也到了金陵城下,围攻金陵。

    其实南唐此时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是因为天灾人祸却最终还是失败了。

    先说人祸,有个地方藩镇叫做张雄,他接到了李煜的使者送来的求援书信,立马就调集军队赶赴金陵,走之前他对他的8个儿子说:“我此行必死于国难,你们应该随我尽忠而死。否则就不是忠孝之子。”

    可是当他的部队行进到溧阳的时候,却接到李煜的蜡丸书,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李煜你这是想要干啥?)

    李煜的使者认为此处地形不适宜驻扎大部队,他对张雄说:“敌兵如果攻来,不可轻举妄动,等我一天一夜。我要入城面见皇上,让他下令,命令我们引兵入城。”

    可是当许逖再回到溧阳的时候,张雄的几万人马已经在宋军的进攻下,只残余1千多人了。张雄与他的8个儿子全部战死。

    这就是人祸,这个命令或许并不是李煜下的,但是史书上都记在这是接到了李煜的命令,但是不管是谁,这都是人祸。

    再说个天灾。李煜突然想起了水军还有一支大军在湖口一带驻扎,于是就下诏让他们勤王,大将朱令赟奉诏后,立即起兵15万来救金陵。

    朱令赟很清楚,宋军的劣势在于水军,而他们的那个浮桥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只要是没了浮桥,然后他的大军在消灭了在长江里的宋军水师,那么他们就能对围攻金陵的宋军进行反包围,这样一来金陵城的包围自然也就解除了,而且还能重创宋军。

    所以他开着大船冲向了宋军,他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灭掉宋军水师,另一个就是毁掉浮桥。

    他此时顺风,于是就想玩火,就把先准备好的小船拿出来,在上面堆上干柴和火油,点燃之后就让他们顺着风冲向宋军的水军,要是顺利的话还能一口气烧掉浮桥。

    这些小船顺着风慢慢的到了宋军的阵营,眼瞅着就要到了宋军的船边上,此时却突然变了风向,刚才还顺风的朱令赟变成了逆风。

    而刚刚放出去的小船,竟然又跑了回来,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朱令赟的火船烧了自己,这十五万大军全部在一把火中化为了灰烬,李煜没希望了。

    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李煜绝望了,而他在城中也杀死了想要投降的皇甫继勋等人,但是南唐军的城防已经废了。

    不久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

    此前李煜曾经说过,要是城破了他就自焚而死,皇帝的决绝影响到了在金陵不远的一群尼姑,他们说只要是皇帝自焚,他们也自焚而死。信号就是皇宫里的火光。

    城破这一天,皇宫里的确是起火了,但是这是李煜让宫女焚烧珍藏的书画的火光而不是自焚的火光,而山上的尼姑一看宫内起火了以为李煜自焚了,他们也纷纷自焚殉国。

    但是李煜却带着全家四十五口人出了宫门投降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李煜到了汴京,开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他四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首,这首词传到了赵光义的耳朵里。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用牵机药毒死了李煜。

    最后用一首我最喜欢的一首后主词来结束这一篇吧。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