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玄幻奇幻 - 走进不科学在线阅读 - 第1173节

第1173节

    第586章 权威……真的错了!

    “……权威是错的?”

    地下的这间密室内。

    随着徐云这番话的出口。

    这一次。

    错愕的不再是老郭一人,而是……

    包括陆光达、之前剑拔弩张的两位男子等人在内、此时围在桌边的项目组所有成员。

    原因无他。

    盖因徐云所说的这番话,实在是……太具有冲击力了。

    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设计的理论是错的?

    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

    诺里斯·布拉德伯里可是奥本海默亲点的曼哈顿项目主管,人类历史上第一颗试爆的原子弹中心钚的起爆装置便是他亲自组装的。

    可以这样说。

    除了奥本海默之外,没人比诺里斯·布拉德伯里更懂原子弹理论。

    这是一位必然将载入人类科学史史册的大佬。

    他就像是一座大山横在所有人的面前,任何见到这座高峰的行人都只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叹——即便是老郭和陆光达也是如此。

    至少……此刻如此。

    结果没想到。

    徐云这个‘愚公’忽然跳了出来,指着这座山说它的位置是错的,它不应该在那里。

    这显然是相当惊人的言论。

    而此时的徐云似乎隐隐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面对惊诧的众人,他继续开口说道:

    “郭工,陆主任,为什么权威就不能是错的呢?”

    “诚然,诺里斯·布拉德伯里和奥本海默他们完成了三位一体以及曼哈顿计划,能力方面毋庸置疑。”

    “但别忘了,这个定态次的临界状态模型只是海对面对原子弹研究的前沿理论,并没有在技术上落实。”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为什么不能是诺里斯·布拉德伯里错了呢?”

    “甚至……”

    说到这里。

    徐云刻意顿了顿,环视了周围一圈:

    “有没有一种可能,海对面的这套理论无法在应用上迭代,其实就是因为其中某些环节其实是有问题的?所以才没法在现实适配?”

    唰——

    徐云此话说完。

    桌边霎时变得落针可闻。

    这股寂静在更远处算盘和讨论声的对比下,形成了一副极其微妙的画面。

    “……”

    过了足足有好一会儿。

    陆光达方才从惊诧中回过神,与一旁的老郭彼此对视了一眼。

    不夸张的说。

    徐云的这番话实在是太具有冲击力了,甚至动摇到了他们的认知。

    但另一方面。

    不可否认。

    徐云说的这些话虽然在认知上有些难以接受,但在逻辑上确实是有可能成立的。

    根据海对面主动公开的信息。

    曼哈顿计划对于中子运输方程采用的是近似解,也就是二维球坐标系的一种并行sn算法。

    这个方案采用了区域分解和并行流水线相结合的空间-角度方向的并行度计算,并行效率大概在52%左右。

    同时这个方法存在很大的失误率,量级越高就越可能出现错误,势必遭到淘汰。

    因此与选择研发更困难的铀弹而不选择钚弹一样。

    陆光达带领的理论组否决了这种并行算法,准备自己重新搞出一套可以长期使用的理论出来。

    顺带一提。

    后来的高卢在这方面居然也没举白旗,同样放弃了并行sn算法——倒是约翰牛取了个巧,继续沿用了这种方法。

    接着又过了一会儿。

    陆光达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既然你觉得这个模型有问题,那你能找出出错的环节吗?”

    “毕竟口说无凭,凡事是要讲证据的。”

    徐云闻言沉吟片刻,最终轻轻摇了摇头:

    “陆主任,很抱歉,由于时间有限,核心的错误所在我肯定是没法给您找出来的。”

    “毕竟我又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或者从未来来的穿越者,事先就能知道全部的事儿。”

    “不过我能肯定的是……至少这里肯定是有问题的。”

    说罢。

    徐云伸出食指,轻轻指向了算纸的某处区域。

    陆光达下意识探过脑袋看了几眼,整个人微微一怔:

    “高压缩热核聚变区?”

    徐云点了点头,拿起笔在一个参数上划了道横,做起了解释:

    “您看这里,坍塌密度的流密度1.533,对吧?”

    老郭点了点头。

    徐云便又提笔写道:

    “您看哈,我们先定义一个输运平均自由程,插入平均散射角余弦,中子就会有外推距离d=2λtr/3。”

    “对特征系数的倒数开根,具体的数值先不说,外推中子的数字肯定要小于中心a区域的发散中子数量,那么计算出来的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大于1的数字呢?”

    “所以很明显,诺里斯·布拉德伯里一定少计算了……某个散度的情景。”

    陆光达顿时瞳孔一缩。

    早先提及过。

    由于这个框架是诺里斯·布拉德伯里所计算出来的缘故。

    因此拿到文件并且翻译过后,陆光达等人只是简单的做了一次核验便直接拿来用了。

    毕竟这份文件之前推动了很多卡壳的项目进度,不可能会是气体交换膜那样被人动过手脚的东西。

    这种做法就好比你要用电脑设计一个物理模型,某天你恰好得到了一台主机。

    这台主机经过初步检测,跑分啊、启动啊、上网啊、下片啊这些功能都没什么问题。

    因此你对它的内部构造虽然好奇,但由于物理模型的设计要紧,所以你就没去管具体零部件的情况直接开机使用了。

    而眼下徐云点出的这个环节就相当于在告诉他们:

    亲,这台电脑的cpu某个线程有问题哦——不是被人刻意动了手脚,而是厂商从生产环节便出现了纰漏,连厂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哟~

    想到这里。

    陆光达便忍不住拿起徐云面前的稿纸和笔,认真的看了起来。

    众所周知。

    中子运输方程的框架很广,不过其中特别重要的概念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十来个而已。

    而在这些概念中。

    对数能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中子在物质中运动时能量的损失率,表达式是u=lne0/e。

    其中e0是中子散射前的能量,e是中子散射后的能量,u就是对数能降。

    有了能降的概念以后。

    便可以定义某种物质的平均对数能降了。

    也就是中子与这种原子每次散射所产生的平均能降:

    ξ=Δu-≈2/(a+2/3)。

    这个是平均能降的近似计算式,可对原子量a大于10的原子使用。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以某种原子制作的材料作为靶心时,中子平均需要散射多少次才能从e0降到指定的e:

    nc=u,ξ=lne0-lneξ。

    举个例子。

    中子从2mev(裂变中子平均能量)慢化到0.0253ev的能降,就是u=lne1/e2=18.1856。

    当然了。

    能降这个概念在后世也进行了部分概念迭代,更多被应用在反应堆领域。

    不过眼下这个时代这种概念还是很主流的,无论国内外都要到80年代才会进行版本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