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13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13节

    无论是有人对大小琉球出手,还是琉球内部乱了,大明都有充分的理由出兵,至于赶走敌人与戡平地方之后,要不要盖房子驻军,这些小事可以慢慢商量,谈判个几十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朱允炆知道琉球迟早会内乱,虽然这些人未必会向大明求援,但大明可以当一次好人,主动帮助他们少死一些人……

    问题就出在“迟早”两个字上,到底是多迟,多早,朱允炆根本不清楚,后世学习历史的时候,琉球历史都是一笔带过,仅有的文字还都是大家啥时候过去的……

    等日本出手就有些不靠谱了,现在的足利义满估计狗刨都没学会,爬不了那么远的地方,他真想动手,也会先打朝-鲜。至于足利义满的他儿子,那就是个胆小的封闭主义者,估计到死都不会出岛一步,再轮下去,自己都要老死了。

    现在最合适的外力,就是这个陈祖义了。只不过这个人虽然是一颗好的棋子,但不好操控,加上被郑和打得太惨,估计是没胆量直接进攻大小琉球,以免被堵在陆地上被包了饺子。

    朱允炆沉思良久,终于在过了黄河上岸之后,对杨士奇等人说:“待郑和返回之后,朕会安排应对之策。”

    杨士奇与夏元吉见朱允炆已有决断,并没有再说什么,虽然陈祖义是个危险人物,但对大明来说,他现在就是个小毛贼,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带来无法承受的损失。

    过了黄河,向北十余里就是微山湖,过微山湖向北,便是藤县、邹县,再继续向北,便是兖州与任城。

    朱允炆抵达任城时,已是十月初五,北风凛冽。

    在这里,朱允炆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郑和的船队终于抵达太仓州。

    看着这一条消息,朱允炆不由暗暗庆幸,这次归航的时间点选得有些冒险,北风之下,船队能顺利回来算是好样的了。

    虽然朱允炆没有亲自去迎接郑和,但为了表达对郑和船队与军士的重视,下旨让朱文奎带文武官员亲至长江边,代天子嘉奖将士。

    朱文奎还小,不会办事,但陈迪是老江湖,这点场面还是驾驭得住的,有他和詹事府的官员帮忙,想来是没问题。

    郑和的回归,让朱允炆放下了一桩心事,朝廷中官员催促朱允炆返回的奏折越来越多,无外乎是:外国使臣来了许多,你当皇帝的不回来主持是不是太不给他们面子了?咱们泱泱大国,要懂得礼仪,主人是要露脸的。

    但朱允炆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暂不回南京,反正使臣一时半会也回不去,下次出航最快也是明年九月份,这群人需要住在大明近一年,不着急马上就见面。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必须去一趟北平,在那里提出迁都的设想,商讨迁都的可行性。已经走了一多半路了,现在让自己回头,不合适。

    京师有啥事,先让儿子顶着……

    朱允炆传了旨意,大致意思是北巡尚未结束,回京需要时间,你们都候着吧。

    距离十月二十日于济宁会合的时间还早,朱允炆决定暂缓去济宁,转而去了曲阜,新一代的衍圣公孔公鑑曾上书朝廷,想要发动孔氏家族的力量,参与到社学、县学之中,朱允炆一直压着没批,就是想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年轻人。

    在朱允炆看来,衍圣公府的名声可不好,用不用需要慎重……

    ps:真诚感谢v臭不要脸v读者打赏上盟主,谢谢兄弟的支持。等我忙完婚事,一定好好更新。有票的兄弟可以支持下,惊雪谢过。

    第七百三十二章 衍圣公的志向

    朱允炆学习的是辩证思想,多个角度看问题,对于衍圣公府和孔子,从来是分开看的。

    没错,衍圣公府在古代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说他们是汉奸、垃圾并不为过,这也是铁证如山的事实。

    但这一切都和孔子本身是没多少关系的,不能因为孔子的子孙太喜欢当孙子,就把脏水泼到孔子身上。

    事实上,自汉至明,历朝历代祭祀的是孔子,推崇的也是孔子,至于衍圣公府或孔府的人,说好听点给他们官位、地位是为了招揽民心,说不好听点,就是让他们好好给祖宗看坟守庙,顺便学一学孔子的学问,只可惜,这群人没出去周游过,只沉沦在享受中,谁给他享受,他就把头低给谁。

    用后世的话就是,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爹,至于什么名声,气节,骨气,道德,通通都是排放物。这些评价对历史中的孔府人家来说,绝不是朱允炆感性的发泄,而是理性的现实。

    朱元璋是打心里鄙视衍圣公府的,尤其是一想到衍圣公府曾经建议元朝早点把红巾军干掉的事,更是讨厌衍圣公府,所以在招降衍圣公的时候,根本没给对方面子。

    但朱元璋也十分清楚,衍圣公的面子可以不给,但孔子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

    “孔子之言,诚万世之师。”

    “孔子明帝王之道,以教后世,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常以正,彝伦攸序,其功参于天地。”

    这是朱元璋的原话。

    衍圣公没什么用处,可孔子的教化之力,伦理纲常,对于大明的统治是必须的,朱元璋大祭孔子,甚至在洪武十七年下旨天下所有读书人通祭孔子,出发点就是维护王朝统治。

    既然要祭祀,就不能不提孔家,衍圣公府。

    朱元璋在南京祭祀孔子好多次,但还真没跑曲阜祭祀过,至于原因嘛,不好说,但朱元璋确实派遣官员至曲阜祭祀孔子,甚至为了表明朝廷对孔子的尊重,不仅花钱修了曲阜城墙,还给老孔家修了衍圣公府,没错,衍圣公府是老朱在洪武十年下旨修的。

    但这些行为,只是为了收买人心,并不意味着朱元璋真正的器重衍圣公府,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朱元璋虽然承认了衍圣公,但不给其官职,除了曲阜知县……

    要知道衍圣公在元代可是世袭公爵,官至秩二品,有礼部尚书和侍御史等实职,到了明洪武朝,也就只剩下了虚职公爵和七品知县。

    夏元吉让衍圣公府的看护通报京师有客前来,然后对朱允炆介绍着:“在孔夫子走后,其子孙世代都居住在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只不过之前孔府错落无章,太祖爷下旨营造衍圣公府,这才有了眼下的九进庭院,前为官衙,三堂六厅,后为内宅。”

    朱允炆平和地点了点头,这里虽然与后世差别不小,但整体布局并没有太大改变,随仆人引入,迎面就是二门,平时人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多数只有帝王来的时候才开。

    衍圣公府大堂,这里是衍圣公日常办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案件,申明家规族规的地方,也是重要节日举办礼仪的地方。

    此时的孔公鑑正奋笔疾书,笔端流转,挥毫之间,字迹已生:

    敦礼明伦。

    低头审视着字迹,孔公鑑满意地点了点头,此时下人来报:“衍圣公,客人已到。”

    “请。”

    孔公鑑虽然不清楚具体是谁,但不敢有丝毫怠慢。这倒不是孔公鑑有多好客或多礼遇他人,而是因为宋正臣作为佥都御史,一直在山东、北直隶晃悠,这个家伙就是个刺猬,遇到不平事、不平人,就凑上去扎一下,所过之处,总会惨叫一片。

    鲁王府现在老实得跟个鹌鹑似的,现在都被宋正臣三天两头拜访给搞的闭门谢客,再也不出门了。孔公鑑担心如果怠慢客人,消息传入宋正臣耳朵里,给自己一个“不知礼仪,枉谈孔孟”的帽子,那这衍圣公府就糟糕了……

    孔公鑑看着走进来的朱允炆、夏元吉与杨士奇等人,虽是陌生的紧,但还是很有礼貌地安排落座,奉茶,然后问:“不知几位来衍圣公府,所为何事?”

    朱允炆打量着孔公鑑,此人年纪与自己相仿,倒是一表人才,颇有书生意气,开口道:“衍圣公自去年十月起,就屡屡上书朝廷,希望孔府中人能为朝廷分忧,愿出先生,入社学、县学、府学,授业解惑。”

    孔公鑑正了正心神,看着年纪轻轻的朱允炆,能说出公文内容,说明此人是朝廷中人,但朝廷中如此年轻的官员可不多啊,莫不是行人司里面的进士?

    “还未请教……”

    孔公鑑态度更谦恭了。

    朱允炆摆了摆手,并没有回答,而是问:“身份就不需要问了,直说吧,衍圣公如此上书,当真是为了教化百姓,弘扬孔道,还是另有所图?”

    孔公鑑面色凛然,严肃地反驳:“我身为衍圣公,孔子之后,自有教化之职,开智百姓,大兴文道,有何可图?”

    朱允炆向后靠在椅子背上,姿势多少有些“大爷”,手指敲了敲桌子,慢悠悠地说:“朝廷大兴文教而不用衍圣公府之人,你难道不担心三十年之后,衍圣公府被彻底边缘化,世人只知孔子,而不知衍圣公府?”

    孔公鑑脸色一白。

    朱允炆继续说:“朝廷打下安南,改为交趾,启用了孔子七十二贤后人,唯独没有用衍圣公府的人,难道你没有感觉到危机?”

    孔公鑑冷汗直冒,自己在那双眼睛下就如同赤裸,什么心思都没有逃出他的窥视。

    没错,孔公鑑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不甘心衍圣公府被朝廷困在曲阜,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虽然在这里影响力很大,但终归是没有多少权利,治下也只有这曲阜人家!

    孔公鑑看到了朱允炆大兴教育,原以为他会启动孔府中人,毕竟曲阜人家识文断字的颇多,而且孔姓先生众多,只要朱允炆开口,一口气拿出三百先生不成问题。

    但朱允炆没有开口,他耗费大力气在江南征招先生,又在江西拉来不少先生,从头到尾都没看曲阜一眼。哪怕是去交趾传道授业的人,也只是选择孔子七十二贤之后,比如颜宝、冉忠等,唯独没有孔府中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也预示着衍圣公府可能就此衰落。

    论教化正宗,自然是孔孟之道。而身为孔子嫡系子孙的衍圣公府及曲阜孔氏人家,却没有门路也没有机会投身于建文教育大战略之中,这对于存在志向、不甘平庸的孔公鑑而言是一种折磨!

    孔公鑑不希望衍圣公府被边缘化,不希望在大明王朝中占不了几笔,渴望出现在世人面前,渴望通过孔氏家族的努力,重新让世人看到孔家,匡扶教化之道,执天下学问之牛耳!

    这些心思很深,可在眼前人面前却暴露无疑。

    孔公鑑的手微微有些颤抖,连忙背在身后,盯着朱允炆说:“大兴文教,乃是天子之策。作为曲阜孔氏,衍圣公府,责无旁贷。交趾之事与孔某人无关,我等只想效忠朝廷,为文教兴,启明智,传圣人之道略尽绵薄之力!”

    朱允炆目光中透着玩味,孔公鑑说得冠冕堂皇,只不过是想以教育为跳板,重新让衍圣公府、孔家人登上政治舞台罢了。

    孔家再牛,什么华夏第一家,这都是朝廷支持的结果,若没有人在朝廷里给他们说话,衰落是可以预期的事。

    大家学习孔孟之道,祭祀孔子,也不一定去曲阜啊,要知道元代与明代的学堂里面是设置有孔庙的,遛个弯就能瞻仰孔子,衍圣公,衍圣公府,谁在乎,若不是朝廷给他们鲜花,他们插在哪里都不一定……

    “你们怎么看?”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与夏元吉。

    夏元吉并没有表态,杨士奇掌管国子监,可以说是大明文教最高负责人,他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杨士奇承压两年了,见朱允炆问,便进言道:“圣上有言,教育乃国之根本,大兴教道,启智百姓,儒师先生先行。眼下衍圣公与曲阜孔氏中先生众,应委以职务以用之,传道授业解惑,践行教道。”

    虽然杨士奇也清楚孔公鑑的意图,但此时不得不支持孔家出一把力。国子监现在承受的压力实在太大,先生不够用,连一批优秀的举人监生都被下放到地方,这让杨士奇不得不滴血。

    文教之路离不开先生教导,社学、县学、府学的快速扩张,让熟读四书五经的先生变得稀缺起来,加上吏部考核、十优州府百强县考核都加大了教育考核力度,各地都在要先生要儒师,杨士奇是真的有些扛不住了,搁置孔府力量的目的已经达成,是时候拿出来用用了。

    第七百三十三章 帝王心思,辽东敌人

    朱允炆听完杨士奇的话,略入沉思。

    孔公鑑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孔氏家族中出现一些政治人物,以维持衍圣公府的影响、地位。杨士奇的观点也很明确,孔氏家族的人可以拉过来,为大教育战略发光发热。

    权衡再三,朱允炆终于点了头,考虑到孔家的黑历史,便说道:“既然衍圣公府有心效忠朝廷,践行教化之道,朝廷总不答应,也是不合情理。”

    孔公鑑紧绷的脸色放松下来。

    “只不过……”朱允炆语气一变,让孔公鑑变得紧张起来:“孔氏之后,可愿意吃苦?”

    “吃苦?”

    孔公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教书育人,有多少苦可以吃?

    “自然不怕!”

    孔公鑑坚定地说。

    “果真不怕?”

    “果真!”

    “你不去问问他们?”

    “我乃是衍圣公,孔氏一族的族长,所决之事,自是算数。”

    朱允炆看着笃定的孔公鑑,微微点了点头,起身说:“不错,既然如此,那就由衍圣公召集三百先生,前往辽东吧。”

    “辽,辽东?”

    孔公鑑打了个哆嗦,辽东天寒地冻,又不是在关内,挨着骑马来骑马去的朵颜卫等蒙古人,这去了那里,还能活着回来吗?

    “怎么,怕吃苦?”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孔公鑑。

    孔公鑑张合着嘴,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反驳,刚说不怕苦,现在如果反悔,岂不是食言而肥,可如果不反悔,真的被送到辽东,那搞什么东东,不是把人往死里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