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精品其他 - [红楼]红楼之惹不起的黛玉在线阅读 - 第226页

第226页

    上次商议朝廷是否派兵士南下观礼并参加试航的时候,严尚书是反对的。结果,兵部不派,京营就派,而且人京营还因此立了大功回来。若让京营在澎湖驻军,开了先例,以后兵部的职权范围是否会进一步被京营削弱?

    这等状况是严尚书不愿意看见的,但是严尚书也知道太宗皇帝对海贸一事十分上心,这回也不明着反对了,而是走出班列道:“臣附议。”

    但是严尚书附议之后并没结束,而是接着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澎湖孤悬海外,若是驻军太多,衣食住行皆要补给,耗资巨大。不若将澎湖纳入泉州守备军管辖范围,让厦门守备军遣部分兵士驻守即可。”彼时的厦门只是设县,隶属泉州府管辖。

    贾敬抬了一下眉毛,这是京营打下了澎湖,兵部等着直接捡现成的好处啊。

    当然,严尚书这谏言也没什么不对,毕竟国库已经紧张了很多年了,在林如海做户部尚书之前,其他各部院奏请拨款都不容易,兵部作为耗资大部院,更是时常被缩减军费。那人家兵部尚书从军费角度考虑,自然没问题。

    再说,古时不比后世,因为孤悬海外的海岛难以管理,而且因为时常遭遇风灾,也没有大片的土地,不能出产优质作物;兼之海上除了海匪并没有什么强敌,除了捕鱼外,古人对海洋经济的开发也十分有限,所以并不重视海外岛屿的管辖。

    在这等背景之下,让厦门守备军派遣部分人,驻守海岛,时不时的轮换一下,也足够了。

    既然严尚书都出头了,那九皇子系的虽然这段时间颇为低调,附议一下总没错吧,于是朝堂之上附议之声不小。

    林如海听到这里,就站出班列表态了,道:“启奏皇上,若是朝廷决定派兵驻守澎湖,且操练水师。在海贸衙门盈利之前,户部会尽量在合理范围内安排这部分军费。”

    眼看贾敬拿下闽地水师就差临门一脚了,林如海岂能不表示支持。至于严尚书听了此言,心中深恨林如海和贾敬抱团,却是另一回事了。

    贾敬是什么人?人家将士辛苦训练一年多,辛辛苦苦剿匪,带着功绩回朝,就是被你这么摘桃子的?于是贾敬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澎湖乃是校尉冯景带领兵士打下来的,宜派遣冯景带兵驻守最为合适。一来,冯校尉攻上了澎湖诸岛,了解岛上地形地貌;二来,若是有功之人被取代,日后恐影响前线将士的士气。”

    贾敬这个话也是不错,因为古代军队机动性不如后世军队,所以一般来说,打下一方疆土便驻扎在当地,驻扎一方便是世代驻扎。若是打下澎湖诸岛的人被剥夺驻守权,日后若有其他战事,将士们还如何奋勇杀敌?今日兵部敢摘京营的桃子,日后达官显贵的后人就敢摘真正有功之人的桃子。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立功将士的驻扎权被取代之后,给予其他奖励,比如晋升官职。

    于是严尚书道:“京营节度使大人此言差矣,澎湖孤悬海外,条件艰苦,冯校尉乃是五品校尉,若是派去驻守澎湖,与流放何异?因此臣以为,将澎湖驻守的事纳入厦门守备军的范围内,对于冯校尉等有功之臣,除另行嘉奖外,也应升品级官职。如此,两全其美。”

    贾敬又道:“皇上,臣也以为严尚书此言有理,只是京营之中并无官职缺口,但冯校尉功劳不可谓不大,理应升职。若是不派冯校尉驻守澎湖,可否令其到兵部任职。”呵,既然你要抢我京营澎湖剿匪的功劳,那我在你兵部安插个人不过分吧。

    自然,朝上百官都听得懂贾敬言下之意。哎哟,一位尚书一位京营节度使你来我往,交锋好不激烈。

    严尚书其实想占的并不是澎湖的驻军权,澎湖那么小几个岛屿,别说严尚书看不上,古人就没几个看得上的;严尚书真正阻止的是京营官兵在兴建水师上占起手。但是那也不等于严尚书要眼睁睁看着贾敬在兵部安插嫡系啊。

    若是其他人,严尚书收进来再边缘化就行了;但是冯景不行,今日朝会上皇上说赏赐这次立功的人,提了冯景好几次。既然是太宗皇帝准备要用的人,调任到兵部坐冷板凳是不可能的,还得捏着鼻子重用。那严尚书是肯定不干的。

    于是严尚书道:“现在天下太平,各方守将也无空缺。但冯校尉头一回打海战,就表现出卓越才能,如此良才美质若是安排在兵部做文职,岂不可惜?若是冯校尉愿意去孤岛驻守,臣亦支持。只是如此一来,京营校尉驻守孤岛,有些委屈有功之臣。”说了那么多,严尚书算是给自己找了台阶下。

    贾敬也没穷追猛打了。因为不必打,派冯景南下参加试航之前,贾敬就跟冯景谈过话,有意培养他在兴建水师上有所作为。

    驻守京营自然是好,京城繁华,且朝廷兵强马壮,瞧着不像有战乱能打到京营的样子。这就意味着若是留在京营,冯景可以安稳一辈子,直至退伍;但也同时意味着,冯景几乎没有升迁机会。

    驻守澎湖,同时拿到闽地水师的操练权则不同,若是做得好,前程可到闽地水师参将,乃是三品官员,比之现在的五品校尉,足足高了二品四阶。所以若是问冯景愿否南下驻守澎湖,贾敬胸有成竹。

    于是贾敬道:“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