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
两个人正说着,涂宝珍过了来。 “阮文,你在这里做什么?” 涂宝珍脸色苍白,嘴唇甚至微微的发青,额头上有密密麻麻的汗珠,手捂着肚子,显然是痛经。 “我跟陶永安来这里看看。身体不舒服别硬撑着,可以吃点止痛药,喝红糖水也行。” 甜食具有安慰剂的作用,尽管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姜糖水到底有什么效用,但的确有用。 阮文这两年挺注意的,天一冷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保暖工作十分到位,原本的痛经都缓和了不少。 涂宝珍没想到会得到这么一句关心,她看了眼门卫,“王叔,她是我同学,听过我爸的课,让她进去吧。” 作为涂所长的独生女,涂宝珍的身份自然不用怀疑。 阮文顺利通行,看涂宝珍走路不太稳当,她上前搀扶了一把。 陶永安一旁没说话,他又不傻自然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只不过平日里见到阮文活蹦乱跳的,没想到女同志生理期还会这样。 这也不能怪陶永安,他倒是有心了解,偏生不好问其他女同志,只能把主意打在自家老妈和妹妹身上。 然而…… 刚问了一句,陶永安被他妈瞪了一眼,“别耽误我忙。” 至于永晴,顾左右而言其他,压根不跟他说。 对于女性而言,生理期是一件极为私密的事情,或者说传统文化让她们认为生理期是一种羞耻的事情,无法与男人说,哪怕这个男人是她们的儿子、兄弟。 涂宝珍的月经周期不稳定,这次来的突然,又疼得厉害,就请了假回家。 家里头有止疼药。 可她忘了带家里的钥匙,只能来研究所这边拿。 刚巧遇到了阮文。 有人搀扶着,她轻松了一些,再加上阮文跟她说话分散注意力,倒是没那么疼了。 研究所占地面积还挺大,办公楼是一栋三层的小红楼,很有苏联建筑风格。 此外还有很多两层建筑,应该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地方。 涂宝珍带着两个人直接去了她爸爸的办公室。 所长办公室在一楼,三个人刚过去,还没开门,就听到里面传出来的声音,“胡闹,这简直是胡闹!” 涂宝珍一下子就认出了那是她爸的声音,她整个人一愣,有些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所长办公室的助理没想到自己去打壶水的时间就有人过来,连忙把三人拉到一边。 “好像是上面有什么消息,财政厅那边来了人。” 财政厅来了人? 涂宝珍有些没明白。 倒是阮文猛地看向所长办公室的大门。 财政厅过来能有什么事? 无非是……削减预算。 助理问了涂宝珍一句,进去给她拿钥匙。 至于陶永安和阮文,则是很不凑巧的结束了这次研究所之行。 涂所长的情绪不太好,即便是能见他们也不见得能说出什么。 回去的路上,陶永安一脸的歉意。 “对不住啊,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这跟你有什么关系。”阮文有些心不在焉。 她当初对这个年代的了解,有部分工作上的原因,毕竟大学哪个专业不都要讨论专业的起源,聊一聊发展史呢? 另外,那就是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一些故事。 改革开放需要抓经济发展,那些像油耗子似的吸钱的项目自然能舍就舍。 军工下马,这几个字充斥着整个八零年代。 只是阮文以为,还要再晚上一段时间,起码不是今年。 她很快又是想明白了,政策的制定并不见得会第一时间告诉老百姓,等国民都知道,这件事已经进入了尾声。 军工类的项目何其多?大概413研究所被第一螃蟹了。 她能做什么呢? 阮文有那么一瞬间的无能为力,她想要改变些什么,可又能做什么呢? 正往外走着,研究所的小红楼传来一阵怒吼,“我不同意,信不信我去天.安.门哭主席去!” 阮文回头望去,看到涂安国所长站在那里,身旁是一个灰色中山装的人,一脸的无可奈何。 “老涂,这是政策。” “屁政策,老子不信!” 413研究所的所长粗暴地轰走了人,气哼哼地回了去。 陶永安看的懵逼,“这是怎么了?”他看像阮文,看到那向来张扬着青春活力的脸上露出一丝无奈时。 年轻人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了,“阮文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阮文的确知道些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跟陶永安说,“你要不去图书馆找报纸,看一下最近关于财政方面的新闻,或许能看出些什么。” 财政? 陶永安对这个还真没那么上心。 阮文给了提示,陶永安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你是说,引进外资,研究所什么的很可能没经费了?” “你没发现和美国建交后,很多人都想出国吗?” 崇洋媚外的是人,人的想法左右了很多事。 比如买外国货。 “引进外资很可能冲击我们现有的研发,有了现成的技术,怕是财政上对国内研究所的投入会削减。” 阮文很清楚这件事,但也只能用陶永安听得懂的话来解释,“不然,涂所长怎么会那么气愤?” “不能吧。”陶永安有点慌,“那我们的研究怎么办?” 他们的研究进展缓慢,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了纤维棉的替代物,如今正在进行机械上的研发。 借助的也只有学校的实验室,研发费用,所需要的一切都是阮文自掏腰包,这个钱都是之前翻译外国名著搞来的。 如果在卫生巾的生产上也引进外国的技术线,那岂不是说他们之前所做的种种努力,全都打了水漂? 阮文现在脑子很乱,她也不掩藏这一事实,“陶永安我现在很烦,你能不能帮我查一下,看现在工业部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好。”涉及到梦想这档子事,陶永安很是上心,没两天他就给阮文带来了一个重磅消息,“我让我爸帮忙打听了下,他说今年各地兴建的项目大大小小得有上前,真是瞎胡闹,一点规划都没有。” 大规模的兴建工厂的确没什么问题,但得按照计划进行吧。各地盲目开工,结果财政投入到新厂的建设中,当地政府原本在研究所上的投入势必会减少。 “听说明年和后年还会有新的项目上马,不过阮文你别慌,我们还有机会,你还记得七三年的时候主席他老人家决策咱们跟欧洲那边签约,说是要引进四套化纤设备生产线吧?” 这个阮文自然是知道的,国内当前布料还是以棉布为主,这个在二十一世纪颇受追捧的布料在七八十年代略有些埋汰。 七三年的这次大型生产线引进又被成为四三计划,之前阮文用石油裂解提纯聚酯纤维时又仔细研究了一遍。 她忽然间想起了什么,“你的意思是……” “四三计划里面,咱们一共要在辽阳、上海、四川和天津建立四个化纤厂,截止到目前,上海的厂子去年建成已经投入生产,四川那个还在建设中,辽阳和天津的更慢。更重要的一件事,天津那个是石油化纤厂!” 石油化纤,那不就是之前阮文研究的东西吗? 大型化纤设备的引入,是为了填补技术上的短板,可如果他们已经有这个技术了呢? “我就是在想,如果咱们能把技术给国家,把这个钱省下来,是不是能把这个钱挪给那些没有资金支持的项目呢?” 陶永安其实有些不确定,“我可能有些太想当然了,但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他就是觉得阮文之前一遍遍研究,对聚酯纤维的提纯已经最大化。没有外国的科学技术帮忙他们同样做到了,说不定国外的生产线还很费钱呢,要是自己研究呢,肯定会省下来很多钱。 引进国外技术后受资金掣肘的绝对不是只有413研究所一家,国家那么大各地的研究所怕都是会受到冲击。 陶永安下过乡插过队,更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只有自己发展这个技术,那才真是解决问题。蘑菇蛋技术美国有,欧洲也有,可是他们会给你吗? 不会的。 还得自己来。 阮文若有所思,“你说天津那个石油化纤厂还在建设中?” “别提了,之前国外有个工程师来监督建厂,结果他回家过圣诞节后好像是出车祸了,结果没人监督建厂,就停滞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建起来。” “工厂建设的话,或许有个人能做这个工作。”阮文神色忽的放松下来,她觉得有时候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可能行不通,但是总要试试看,“至于技术我倒是无所谓,能派上用场当然好,这也是为国做贡献,当然如果能用来跟当地政府做一些交换,那再好不过。” 但这件事阮文去做不合适,同样得小谢同志来。 他之前画的机场建设图纸,阮文印象深刻。本就是机械制造系的高材生,去督促建厂再合适不过。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毕竟拉长战线只会花冤枉钱。 至于天津那条化纤生产线的引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阮文想了又想,她觉得谢蓟生是最合适的人。 “我去打个电话。” “给谁?”陶永安下意识地问了句,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汪老。” 作者有话要说:科普个小知识: 辽宁辽阳的化纤厂74年建厂,直到81年9月才投产。 当时国家引进四套化纤,两套化肥和一些关键设备材料花了四亿美元。而辽阳的化纤厂建设耗资花了21亿元。 进入八十年代,国家的光刻机五个部门在五年内一共只有五百万的资金。 文文本身很佛,她的爽是在于用自己改变一些事情,就是小陶同志那点浪漫主义的理想者念头【他俩不愧是战友】文文想要小谢过去,也是想要小谢去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