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7页
书迷正在阅读:暗阳(NP)、跟死对头奉子成婚后[娱乐圈]、O被错认成A闹上热搜后爆红了、读秒[娱乐圈]、我哭了,我装的、中文系先生、和死对头营业后真香了、娱乐圈娇气包、婚约对象总以为我爱惨了他、他和他的二哈
柳洺口才好反应快,对方谈律法,她就谈受害者的公道在哪里;对方说礼法,她就说礼法害死受害者,让律法形同虚设,让女子越来越弱,以致生出的孩子更加体弱,断送我朝未来。 她懂医术通律法熟读四书五经,还掌握朝上大半人家的后院消息,你讲道理她就和你好好讲,你不讲道理她就拉出你后宅做案例,当着全朝廷的人帮你分析…… 皇帝看得目瞪口呆,恨不得为她鼓掌。 到最后,皇帝圣口独断:“此女流放苦寒边关终生,遇赦不赦。”按理该判死刑的,不用凌迟,给她一个痛快的死法也是体现律法公正,但是朝上这些人实在太气人了,这些人越不近人情,皇帝越觉得这个女子可怜,于是最后连死刑都没有判,只判了终身流放。 对老顽固来说,太轻了,她杀的是夫家八口人!四个是长辈!但是有点良知的人都想拍手称快,这家人死得活该!要不是杀人必须受罚,这个女人都不该被流放。 出了朝廷,一帮人故意大声讨论指责柳洺:“乱了礼教终要自食恶果。”柳洺呵呵回应:“只要养好儿子守好做公婆的本分,怕什么儿媳杀你全家?” “你——枉读圣贤书!” “曲解圣人言,庸蠹!” 李仁站在柳洺身边,听到这句话问:“柳弟,你说的是真的吗?” 柳洺问:“哪个?” “你刚刚在朝堂上说,我们都曲解了圣人的意思。” 柳洺认真点头:“当然,即便你不信我的解释,你去看春秋战国甚至往后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哪朝哪代像我们当今这样提倡近乎变态的礼教?越接近圣人的时代越明白他的本意,可惜如今的人听信一个闭门造车的书生所谓的注解,却把真正的圣人言抛在脑后。” 李仁眼睛一亮:“你说得对!柳弟,你要是信我,我帮你!” 柳洺好奇看过去,一向内敛的李仁这么自信地说能帮她,帮什么方面? 李仁说:“我帮你重新注解圣人言!不不不,不能说重新注解,我还不够资格,我去找古籍,去整理真正的注解。” 柳洺眼前一亮,欢喜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个可以!这招治根之法用得好!” 李仁不好意思地笑:“我这就去翰林院,先奏请皇上,皇上同意了就更方便了。” 皇上不会不同意,哪个皇帝不愿意著书立说?赵焱问柳洺:“柳四哥,我能帮你做什么?” 柳洺笑:“你们不觉得我离经叛道?还一个个跑来帮我。” 赵焱抿抿唇:“我更在意活人,这个杀了人的小姐也好,那些被退婚去世守寡的女子也好,她们是活生生的人。” 柳洺心中一暖,很欣喜自己的朋友并没有那些迂腐的思想,否则真的不知道会不会就这么失去一段友情。 回到家,张蔚恒已经得知消息了,他的店铺越开越多,做得生意又广,柳洺知道的那些后宅八卦,很多都是张蔚恒打听来的。 所以一到家,张蔚恒就给她竖起大拇指:“听说你今天舌战群儒?” 柳洺撇嘴:“什么群儒,一群酸臭文人。” 张蔚恒跟着她进屋,帮她脱去官袍:“那你也很厉害,臭书生比群儒还可怕,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又恶心人。” 柳洺噗嗤笑了,挽住他的手臂:“今天的胜利有你的一半,多谢你的后宅消息!” 张蔚恒瞪大了眼,想通后大笑:“这些要面子的官员要被你气死了吧?是不是恨不得地上有条缝好钻进去?” 柳洺嫌弃地切了一声:“他们脸皮厚着呢!”眨眨眼,“还想看热闹吗?” “后面还有?” “我和大理寺卿约好了明日去来福楼喝茶。” “我给施大人准备上好的白茶,给你准备上好的山泉水!” “还不是白开水。奸商!” “奸商赚来的钱给谁用?” “我有俸禄,反正不是给我用。” “伤心了,捧钱给人,人都不要。” “要人,不要钱。” “嗯?!!”" 第732章 我真的弱不禁风41 柳洺和大理寺卿聊得很愉快,这位施大人不知是不是多年从事刑律工作,他的思想与现今主流思想有些不同,柳洺想了想,觉得他偏向于法家,隐隐主张以法治天下,施大人本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话语间对家法礼法高于刑律不太满意。 柳洺觉得,家法礼法的权力太大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两者是没有客观衡量办法的,同样一件事,换个解读表述、换个审判的人,可能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是治理天下,要的应该是统一的刑律。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相谈甚欢。 夫家灭门案之后,柳洺在朝中的人缘出现更严重的两极分化,礼部大半的人都被她得罪了。但是不等这些人想出整治柳洺的办法,柳洺先有了动作,让他们自顾不暇。 首先是礼部侍郎。当日柳洺指出礼部侍郎的母亲每七天去一次寺庙,女儿经常参加八公主茶会,她说出来就预料到日后这祖孙二人会被礼部侍郎限制自由,下了朝她就让张蔚恒多关注礼部侍郎府的消息。 果不其然,本该去上香的老夫人这次没有去上香,下一个七天也是这样。礼部侍郎重礼法,所以对母亲十分孝顺,这是他们这些人的共性,就像张子文当日听他寡母的话悔婚一样。多年来第一次违逆母命,老太太当然生气郁结。礼部侍郎正头疼如何说服老人,被限制出门的女儿也郁郁寡欢了。让女儿出门结交贵族手帕交是为了未来的婚事,侍郎夫人觉得丈夫矫枉过正,跟着劝说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