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页
贾敬当即就表示,要好好查一查族里的账目, 看这些年购置的祭田里的出息都弄到哪里去了? 一听他说要查账、查祭田,那些人立马就怂了。 贾敬祖籍金陵,购置的祭田大部分也都在金陵。 贾家的族长远在京城,不可能时时看顾着远在金陵的族产。 因此,这些东西,都是由留在金陵定居的族老来打理的。 这个时候,贾家兴起了不过两三代,当家的人也都还清明,金陵的族老们虽有些小贪,但都无伤大雅。 贾敬就算是查了,也查不出什么大篓子。 但他们这些引着贾敬查账的人,却是得罪死了那些掌管族产的族老们了。 俗话说的好:县官不如现管。 若是被这些族老们给记恨上了,到年底分红的时候,人家稍微动点儿手脚,就能让他们有苦说不出。 这种事出了几回之后,大家都意识到贾敬虽然年纪小,却极不好糊弄,都不敢在他面前作妖了。 等料理了刺头的族人,在族中有了一定威慑力之后,贾敬便将目光转向了族学。 族学与祭田一般,都是一个家族的根基所在,自然是要重视的。 再者说,贾敬已经成婚了,过不了两年,就要有孩子了。 他往后要在朝中打拼,贾代化的身子骨又那样,以后儿子大几岁,少不得要送到族学里去。 这族学里原本的管事的,是贾代化的嫡亲弟弟贾代柯。 只是他身体不好,在他儿子三岁上头,便一命呜呼了。 正好,这个时候,贾代善的一个庶出弟弟贾代儒中了秀才,不欲再往上考了,就接管了族学。 对于贾代儒的本事,贾敬还是知道一点儿的。 别的不说,单说若是贾代儒有真才实学,贾代化也不至于单独给贾敬请了夫子。 贾敬心里,其实早就有了整顿族学的计划,想要给族里多培养几个人才。 他还记得上辈子,满族这么多儿郎,竟全指望着宁荣二府的接济过活。 两府一倒,那真是树倒猢狲散,诺大一个贾家,连半点儿缓冲都没有,一下子就败落了下去。 若是族里多几个做官的,也不至于遇见了事儿就只能求人,自家里半点儿周转不开。 若是他再大几岁,整顿族学还需要个由头。 因为那个时候,他说不定都当爹了,行事自然得稳重。 可如今的贾敬不过十九岁,有贾代化在后头撑腰,大可以用一用少年人的特权。 少年人嘛,初生牛犊不怕虎,年少气盛,做出什么事来,都不稀奇。 因此,他先对贾代化报备了一声,以族学这么多年来,只出了贾代儒这么一个秀才为由头,说是要再请几个厉害的先生,日后自己在朝堂上也有个助力。 儿子这样有主意,而且主意还正,虽然略显莽撞了些,但贾代化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于是,他便道:“这是为家族计的大好事,为父自然是支持你的。你只管去寻先生,族里那边,我豁出这张老脸,帮你说和。” 其实,说和什么的,就只需搞定现今掌管学堂事宜的贾代儒即可。 因为族里每年给他几百两银子,他还没教出个成效,如今更是要令聘先生,无疑是在打他的脸,他自然不会乐意。 但贾代化又岂会与他废话? 直接就找到了贾代善,把利害一说,贾代善又岂有不支持的? 贾代儒是贾代善的庶弟,一向依附荣国府过活,纵然心中有怨,也不敢得罪贾代善。 而贾敬这边,直接就托付了东宫的幕僚们,请他们找两个严厉又会教学的先生。 不拘是秀才也好,举人也罢,只要被留任了,每年都会有二百两束修奉上,四季还都有衣服、笔墨。 可别说什么君子耻于言利,君子也是要吃饭穿衣、养家糊口的。 若真是个因贾敬明言了束修而不愿意来的,不是清高就是迂腐。 这样的先生,也不是贾敬需要的。 此时已经不是数百年前了,读书人多是寒门子弟,而读书又是一个消耗钱财的事情。 若再有那运到不好,屡试不第的,可不就得找个法子养家糊口吗? 当然,也有那死撑着脸面不肯出来奔走,却好意思让一个女人艰难撑起家业的。 这种人,便是同为读书人也不屑结交,日后也难有什么大成就。 先生还没有找来,史氏先生了,生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姐儿,就是荣国府的四姐儿了。 再有,就是史氏做月子期间,因奶娘看顾不周,贾代善的两个庶子先后病故了。 许氏在家得了这个消息,冷笑了一声:“坐月子也不安生,这样操劳,也不怕坐了病。” 其实,她本人也不喜欢庶出的,但史氏的手也太狠了些,她就有些看不上了。 玉娘坐在下首,只当什么也没听见,心里却是想着:日后离西府的婶子,还该再远些才是。 这些内宅的手段,许氏清楚,玉娘也明白。 贾代化与贾代善这两个大老爷们儿就不甚了了了。 在贾代善心中,史氏一直是个合格的主母,从来没有克扣过庶出子女的份例。 至于对嫡庶一视同仁,贾代善自己就是嫡子,自然明白,再大度的主母,也做不到,他也不会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