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哀江南在线阅读 - 第50页

第50页

    母亲是怎么想的呢?那心里最不可告人的恐惧,难道外乎哥哥死去或是哥哥最好的了局莫过于死去两种吗?如果日日夜夜都要挨受那种同家畜一样的痛苦,投身于死亡一事,何其教人沉醉。这种赴死世间难得,不留遗憾,畏惧全无,清洌如秋露,甘甜得让人嫉羡。

    自那以后,想你也很明白,藤中纳言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可是凭此来论断藤权介有怎样的过错,似乎也有失偏颇。或者对藤权介而言,刚才那样一句话才是事与愿违的时议。若是至始至终维持一种立场,认定有罪或清白以授,对藤权介而言,都是莫大的宽容。可为什么往往人言立不住脚跟,喜欢造作自己推翻自己的矛盾?

    母亲想当然的冷漠,直到父亲发声制止之前,从未停止见缝插针的传染。哥哥的一位乳母,总会在式部大辅告假回家的时候,替她来照顾藤权介的起居。若是这位乳母有什么要事,式部大辅自然也要对藤中纳言多加关照。这样一来,这两个女人难道不都是可亲可爱的人么?然而时至今日,藤权介的完全无法想起有关于这名乳母任何温存的记忆。与家臣的所说的温良贤淑相去甚远,记事之后,她就一直以注视牛马的眼神注视着自己。

    可他真的是毫无罪恶的人吗?

    其实远不为人所知,藤权介的心里从未生出对不起哥哥的想法。设想一下这样一幅场面。如果哥哥平安无事地结婚生子,继承父亲的政治财产,成为一名至尊至贵的太政大臣。那么按照理想的境况而言,当然比自己先拥有妻子,先有了孩子。于是这狭隘的庭院内,有时有侄子来住。纵使哥哥的秉性温顺,并非每一个孩子都能像他一样。有的脾气刁钻古怪,难以教养,有的不知继承谁的刻薄,处处与哥哥作对。

    等到父亲去世后,不同于往昔的哥哥,会有几个妻子?几个孩子?父子兄弟此类至亲之间的心意尚不能互相理解,他一定会对哥哥的孩子从起先的厌烦到无可比拟的憎恶,不是吗?如不出意外,在送别哥哥以后的日子,老态龙钟的他要面对那些将自己视若仇敌的别的女人的孩子。或许在哥哥尚未离世之际,便公开了与自己的不情愿的冲突。又或者是自己先走一步,任凭哥哥由他们摆布呢?藤权介愿说,即使是现如今的自己,不已经是个一无所有的人了吗?所谓家人、亲情这一类的名词,即私有物的别称。若是那番残酷情状之下,与置身地狱之下有何种区别。

    当然这是一种格外低俗的构想,干脆坦白吧,藤权介直到现在的眼泪,亦有一种将血气与肉排除在外的寒凉。碍于礼节与面子一类常规的俗物,终究要立足于其上,逢场说一些为自己开脱的寒暄。

    其实人本来有一种动物的天性,出于跟藤权介如出一辙的理由,这种天性也好野性也罢的东西,往往在最教人出乎意料的时候,破膛而出,披着人类的躯壳,做动物的行径。为什么这一些人暴露本性之际,反而令人大吃一惊?想必是与平日里的过度伪装形成的巨大落差,让人不敢相信着吧。藤权介向来缺失这一种伪装的本领,只能将自己的真心贸然地展现在光天化日之下。又为什么偏偏这样赤忱的直率,更易招引厌恶与批评?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事,可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

    如今再亦步亦趋地往常人上靠拢的藤权介,在藤中纳言看来,只是后知后觉的拙劣表演。不过对于藤权介本人,这种于他而言最好的境况之下,哥哥那边的想法并不见得多么重要。然而,不应说一些弥补挽回的话,以完成世俗常规布置给他的任务吗。尽管不很擅长掩盖本相,可对这种欺骗他人的习惯,似乎不需要他人引导与逼迫,他便能够自学成才,并乐在其中。可这难道一定是他的错吗?

    藤权介重新蓄满泪水的眼与哥哥对望,哥哥昭然若揭的沉默,使他不觉说道,“那么,你爱过我吗?”这不是很烂俗的话吗,不知怎么的,就那样开口了,止也止不住,“从出生到现在,有哪怕一次喜欢过我这个弟弟吗?”

    可想而知,没有得到回答。

    若是回答了呢?虽然那可能微乎其微。尽管藤权介是个没心没肺的迥异之人,这点他是承认的,那种随时都可落下的廉价眼泪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谁说这样的人不愿意被善待?如果哥哥说“没有”,那是想当然的假话,藤权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回答说“有”,那再好不过。但凡此时哥哥发出声音,随便什么都好,自己马上就能释怀了,哥哥为什么不在那个时候说话?

    如此沉默下去,藤权介毫不怀疑,哥哥因此会变成一座雕像。或者说在这种沉默的角逐里,自己从未有过胜利的时候。

    况且哥哥这个人的真正可怕之处,是与其寡言少语联系在一起的言出必行。若是有用三言两语来打动他的打算,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为好。就在刚才不久,藤权介听到“咚”地一声,好像有扇门合上了。他与父亲的结盟关系,由这扇门的关闭而隆重确立。

    在哥哥备受疼痛煎熬的最初,贺茂氏的典药头时常拜访小野宫的私邸来为哥哥治病。据说得益于母亲与皇帝陛下非比寻常的关系,无论唐人药师真传的显赫家族,亦或远渡重洋抵达日本的珍奇药材,总能纤介无遗地用以照顾家事。

    纵使如此,那时的自己仍然清楚地记得隔着墙壁,那句说得颇为老成的话,“听天由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