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重生农家母在线阅读 - 第16章 扎花灯

第16章 扎花灯

    三九严寒,逢集总是开集晚,罢集也晚。冯玉姜收摊子时,天都傍晚了。东子跟着她帮了一天的手,冯玉姜知道他回了家也是清锅冷灶,便索性在罢集的时候特意多煎了半锅包子。今天估摸着都是小孩来买,她没有做丸子汤,便倒了两碗开水,招呼东子吃饭。

    东子犹豫了下,说:“婶子,天不早了,你累了一整天,咱还是收好摊子回去吧。”

    “急什么,咱俩忙了这一天了,一人啃了几个包子,我都还饿着呢。吃饱了有劲走路。”冯玉姜开起来玩笑,“反正天还没黑,路也不算远,有你这小青年跟着,我还怕有人敢短路”

    短路,在过去是指强盗拦路抢劫,劫道儿。

    东子没再说话。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冯玉姜这是故意想让他吃饱晚饭,大恩不谢,他不是个轻飘的人,什么事不会挂在嘴上,都装在心里。

    集市上稀稀落落几个收摊子的人,沐着黄昏的落日,冯玉姜和东子坐下来,各自端着盘子吃包子。说实话,被这油味菜味熏了一天了,冯玉姜本来胃口就不同寻常,油腻腻的根本吃不下。她夹着包子啃了半天,好容易吃掉一个包子。

    看着东子吃饱了,冯玉姜把剩下的包子拿油纸包了。

    两个人合力倒净了炉灰,收拾了桌子凳子,把家伙什都装上手推车,东子一声不响地推了车,冯玉姜跟着往家走。

    借着昏黄的余光,两人一路走下去,看着东子一直沉默着,冯玉姜忍不住先起了个话头。

    “东子,你奶走了,你也该安排自己的事儿了。有什么打算”

    “婶子,我不知道。心里乱。”

    冯玉姜试探着说:“你也该成个家了。今年二十了吧”

    “二十一了。”

    “该成家了。你这孩子孝顺,要不是一直将就着你奶,早早成了家的话,孩子都该会走了。”

    “……”沉默。

    冯玉姜想,大丫已经嫁到吴家了,婆婆小姑子不打紧,眼前看着小夫妻虽然不热乎,倒也没吵没闹。大丫毕竟已经嫁了过去,她这当妈的,总不能鼓动闺女离婚吧。

    前世也好,今生也罢,她毕竟还是个普通的农妇,思想是再传统不过的思想。尤其在那年头的农村,一个女人离了婚,那就是莫大的耻辱,一辈子基本上就算完了。她想,既然她能重活半辈子,既然日子有了转变,说不定她也能拉拔着小夫妻过好呢!

    再说,大丫嫁了一回子,不同于黄花大姑娘。在农村人眼里,就算她离了婚,也是尴尬的二婚头,名声不好听。就算两个人曾经有心,谁知道东子现在怎么想

    那年月,毕竟不同。冯玉姜重活半辈子,却也无力脱离社会现实。

    见东子沉默不语,冯玉姜便开始找话说。

    “东子,想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婶子帮你扒拉扒拉。”

    “……婶子,传秀她过得不好。”东子没有避讳冯玉姜,他心知他跟钟传秀的事,冯玉姜肯定知道的。

    冯玉姜听了一怔,立刻就明白了,东子这是放不下自家闺女!可是

    “东子,她已经嫁给吴双贵了。”冯玉姜这句话一语双关,她说完,静静地等着东子。

    “婶子,她不说我也知道,传秀她过得不好。从她嫁到吴家,你哪回看她开心笑过”

    冯玉姜心里一震,细想想,还真是这样。这孩子本来性子就蔫吧,从出了门子,整天就木着一张脸,哪回好好笑过她这当妈的也不称职,从重生回来就整天忙这忙那,还没有东子这孩子关心。

    “那又能怎么样”冯玉姜故意反问。

    东子欲又止,索性不再说什么。天已经黑下来了,两人眼看着来到了村头,冯玉姜心知有些话今天没法子再谈下去了。她叫住东子,让他放下手推车。

    “搁下吧,到了,婶子自己推进家,你也该回去了。”冯玉姜从手推车上抓起一个油纸包,往东子怀里一塞,推起手推车进了村。

    东子摸摸手中带着温热的油纸包,知道这是他刚才没吃了的包子。他在原地站了站,默默走了。

    东子的事在冯玉姜心里拧了个疙瘩。

    “小孩会”之后钟传秀又来走娘家,住了几天。元宵节,按规矩她该回婆家过。这次是吴双贵来接她的。

    吴双贵来的时候,钟传秀正坐在院子里在给二丫、刚子扎花灯。那时候街上虽然也有卖花灯的,纸花灯,折叠灯,八角灯,可要花钱的不是小孩子元宵节的花灯,家家户户还是自己动手扎。自家扎的花

    灯,丝毫也不逊色。

    过年时贴在门上的过门吊子,一旦过了正月初五,各家的小孩就会非常积极地揭下来了。那精美鲜艳的花纸上,有各种镂空的花样子,漂亮的很,小孩子小小心心地剪下来,留着扎花灯。

    扎花灯的材料十分简单,工艺也不复杂。当然,手艺好的老人会扎那种走马灯,一般人是扎不来的。普通的花灯其实挺简单,比如钟家姐弟正在做的这种。

    几根高粱杆上稍的梃子,一张三分钱的大白纸,加上过门吊子上剪下的花样儿,折折糊糊,就能做成一盏四角八棱、漂亮精巧的花灯。也有用红纸的,但红纸不显装饰花样子不说,远没有白纸做底子亮堂。

    那时候,庄户人家几乎都有专门的花灯架子,木板的底座,穿着铁丝。这样扎的花灯其实就是一个灯罩,罩在花灯架子上,木板底座粘上蜡烛,明亮好看又实用,晚上挑着这花灯走黑路一点问题都没有。

    钟传秀的花灯又跟别人不同,她随了冯玉姜一双巧手,不光是过门吊子上的花样儿,她还加上了精致的剪纸。花灯八条棱上贴着红纸剪成的蝴蝶,只把蝴蝶肚子粘在了棱上,翅膀颤颤的,触须翘翘的,要多灵活有多灵活。花灯四角上还缀着废旧毛线做的流苏,更有几分宫灯的韵致了。

    吴双贵看看他们姐弟三个,打了个招呼,就去找冯玉姜。

    冯玉姜正在锅屋里忙着面,准备第二天做油煎包子用。吴双贵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挡在锅屋门口说话。

    “婶子你忙呐!”

    冯玉姜抬头对吴双贵笑笑,答应了一声。

    “他姐夫来啦家里你爸你妈都好”

    “都好。婶子,我爸说,是不是哪天叫我跟传秀把结婚证领了我爸说他有法子。”

    八零年以前,法定结婚年龄是男二十,女十八。八零年修改婚姻法,改成了男二十二,女二十,正好让吴双贵和钟传秀赶上了。

    早些年,农村人结婚普遍早,很多都到不了法定年龄的。年龄不够怎么办倒也没什么,农村人并不看重那一张证书,新媳妇只要敲锣打鼓正式过了门,就被大家认可了,在老百姓眼里比结婚证管用。等过两年年龄够了,孩子也该报户口了,再去把结婚证领来也不迟。再说那时候户口管理也松,小孩户口好报,因此有的农村夫妻一辈子,根本就没领过结婚证,也照样生儿育女白头偕老。

    两家办喜事时,吴双贵刚满二十,钟传秀才十七周岁。按农村办事的习惯,两个人就没急着领结婚证。

    冯玉姜现在听到吴双贵提这个事,心里有些迟疑。

    “你两个,现在年龄不是还不够吗”

    吴双贵说:“我爸说他跟乡民政的刘干事认识,找他说一说能行,可以把我们两个年龄写大几岁。”

    “那何必呢,反正你们现在没小孩,又不急着拿结婚证报户口,叫你爸找人,少不得欠个人,要花钱蒙人的。”冯玉姜说。

    吴双贵就呐呐了,嗯唧了半天,说:“我爸说不费什么事,他能办。叫我哪天来拿传秀户口本去办。”

    冯玉姜听了,不好再阻拦,想了想说:“也行啊,这事儿,你们小夫妻俩商量好了就行。咱也讲究一下,领证也挑个好日子。再说咱家户口本也不知道叫我塞到哪儿去了,明天婶子给你找找。”

    吴双贵答应了一声,去看钟传秀。

    吴双贵站在一旁看着她扎花灯,半天呐呐地说:“传秀,我妈叫你回家了。”

    见钟传秀没有反应,便又说:“咱回家吧,明天元宵节了呢。”

    钟传秀扎好了花灯,顺便把半截蜡烛点上了,滴了几滴蜡油,把蜡烛粘在花灯底座上。她试试蜡烛稳固了,才吹熄蜡烛,把扎好的灯罩子罩上,递给刚子。

    “晚上挑花灯小心些,姐好容易扎的,小心别给烧了。”

    纸扎的花灯,万一蜡烛倒了,花灯也就会烧了。刚子去年扎的那个灯,头一天晚上挑出去,就跟别的小孩撞着玩,一下子烧了俩,回来心疼得又哭又闹。

    钟传秀拍拍手站起来,收拾了剪刀、浆糊,回头冲锅屋里喊道:

    “妈,那我回去了。”

    冯玉姜连忙从锅屋出来,说:“这就走他姐夫,吃了饭再走也不晚。”

    “不了,那个,婶子我们先回去了。”

    冯玉姜看着小夫妻俩骑着一辆自行车走远,心里忍不住闷。眼前传秀的事儿像一团子乱麻秧在她心里堵着,究竟也不知道能怎么样。

    走一步,看一步吧!冯玉姜心里思量着。

    谁知道,当天晚上就出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