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玄幻奇幻 - 汉天子在线阅读 - 第1154章 平羌之战

第1154章 平羌之战

    隗纯在冀城投降之后,谁都没有发现王元,直至一个多月之后,洛阳这边才得到关于王元的消息,原来王元早已不在冀城,而是跑到成都。

    隗嚣生前,麾下有那么多的文武大臣,谁都没想到,在隗嚣病故,隗纯投降之后,只有王元一人,死活都不肯投降,跑到公孙述那边,继续与洛阳为敌。

    王元这个人,能力一般,领兵打仗的本事也谈不上有多厉害,但要说对隗嚣的忠诚,王元绝对是首屈一指。

    在王元看来,逼着隗纯向刘秀投降,那就等于是逼着隗纯去死,对于周宗、行巡、赵恢、苟宇等人的做法,王元十分不耻。

    事实证明,王元的推测一点没错。隗纯投降之后,的确没能长久,若干年后,终因勾结羌胡的罪名,而最终被杀。至于是真勾结,还是假勾结,那就没人知晓了。

    最近这段时间,刘秀倒是喜事不断,隗纯投降,平陇之战大获全胜,阴丽华又为他诞下一子,刘秀为其起名为刘苍。

    阴丽华诞下刘秀的第五子后不久,郭圣通又怀孕了。皇室开枝散叶,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件大喜事,天子后继有人,朝廷的根基也才能得以稳固。

    这段时间,本来是喜事连连,不过没多久,凉州传来的消息破坏了刘秀的好心情。

    先零羌族、五溪羌族等羌人,联手攻入凉州的陇西和金城,于陇西、金城二郡内,烧杀抢掠,两郡百姓,民不聊生。

    羌人,并非是一个族,而是有许多个部落组成,一个部落一个族。

    先前羌人也有侵入凉州,被冯异和牛邯击败,而这次侵入凉州的羌人,和先前那批羌人不是同一族,其中先零羌族的人数最多,实力最强。

    来歙在向洛阳报信的同时,还向朝廷举荐,让马援平羌。来歙和马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刘秀和隗嚣还没撕破脸的时候,两人便私交甚密。

    另外,马援也确实很有能力,善于领兵征战。

    刘秀接到来歙的书信后,没有多做考虑,便采纳了来歙的提议。

    现在来歙可是刘秀眼前的红人,他接管西征军后,一举攻克落门聚,直接导致隗纯率部投降,可以说在平陇之战的后期,来歙的功劳是最大的。

    不日,刘秀下旨,封马援为陇西太守,主治陇西、金城二郡之羌患。

    马援走马上任后,还真没让推荐他的来歙蒙羞,也没让刘秀失望。马援携马成、牛邯诸将,率领汉军,于临洮大败先零羌人。

    这一战,汉军杀羌千余众,缴获的牛马羊上万头,缴获的粮食堆成了米山。

    之后,马援率部,向西推进,到了凉州边境,又与羌人各族展开一场大战。

    这一战,汉军再次大胜,俘获各族羌人八千余众。这可是一场了不起的大胜,羌人善战,作风彪悍,能俘虏八千羌人,可是极为罕见的。

    捕获这么多的俘虏,放回去,没准还要与朝廷继续为敌,不放回去,继续关押,又要消耗己方的粮食。

    要知道自打刘秀登基以来,施行三十税一的低税收,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困扰洛阳朝廷最大、最头痛的难题。

    马援这位陇西太守,虽然在对羌人作战中缴获了不少的粮食,但也没必要把粮食浪费在羌人俘虏身上。马援经过一番思量,给来歙去了一封书信,询问来歙的意见,被俘的八千羌人当如何处置。

    很快,来歙便给马援写了一封回信,在这封回信里,来歙引用了陈汤的一句名言: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应该把敌人的头颅都砍下来,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以此来告诉他们,胆敢来侵犯我大汉江山者,无论你跑到多远,我汉军比将你诛杀殆尽。

    来歙的这封回信,主要向马援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羌人的俘虏皆可诛杀,这没什么好顾虑的;第二个意思是,明确的告诉马援,不要以为把羌人逐出陇西、金城二郡,这仗就算打完了,你应率部攻入羌地,给予羌人惨痛之教训,以达到震慑的目的。

    接到来歙的书信后,马援立刻领悟了来歙的意思。

    对来歙,马援还真是言听计从,不久后,马援便下令,将俘获的八千羌人俘虏,全部斩首,后来,马援率领汉军,杀出陇西,攻入羌地。

    以马援为首的汉军,大张旗鼓的进入羌地,这是羌地各族所不能忍的,虽然他们各族之间也有矛盾,但对面来势汹汹的汉军时,羌人各族倒是团结了起来,组成一支数万人的联军。

    马援率领牛邯、马成诸将,与羌族联军,于羌地展开一场大战。此战,汉军再次挫败羌人,斩杀羌人数千之众,羌人溃败,汉军缴获的牲畜和粮食不计其数。

    此时汉军已经深入羌人腹地,再往前推进,就不知要打到哪去了,继续往下打,羌人必定会集结更多的兵马,与己方殊死一战。

    思前想后,马援认为,此战已经对羌人造成足够大的震慑,己方并没有必要与羌人拼个鱼死网破,结下解不开的死仇,这恐怕也不是朝廷愿意看到的。

    他下令,全军不再追杀羌人溃军,回撤陇西。至此,以马援为主导,以来歙为幕后指挥的平羌之战,宣告结束。

    此战,汉军是真把羌人打了个够呛,也吓了个够呛,至此以后,陇西太平,金城太平,羌人再不敢轻易进犯凉州。

    由于陇西和金城的百姓被羌人折腾得不轻,流离失所者甚多,来歙建议马援,开仓放粮,救济两郡之百姓。

    马援听从了来歙的建议,将从羌人手中缴获的粮食,分发给两郡的百姓。

    此举不仅让陇西和金城二郡的局势得以迅速稳定下来,还大大赢得了两地的民心。

    马援领导的平羌之战,以及后面的开仓放粮,消息传回到洛阳,刘秀闻之大喜,认为马援是一位既能征战,又善于治理地方的能才。

    朝廷上,刘秀对马援在陇西、金城的作为,赞不绝口。见天子高兴,大臣们也不介意为马援说几句好话,讨天子的开心。

    这时候,光禄勋张湛抬了抬笏板,朗声说道:“臣启陛下!”

    刘秀看向张湛,含笑问道:“光禄勋何事启奏?”

    张湛说道:“陛下,微臣以为,破羌以西,远离朝廷,治理困难,又时常受胡人侵扰,民不聊生,不如将破羌以西之百姓,迁移到内陆,破羌以西之地,皆可弃之!”

    破羌,是金城郡的一个县,位于金城郡的正中央,张湛的意思是,就在破羌县这里竖画一条线,破羌以东,仍为汉土,而破羌以西,干脆就不要了,送给羌人。

    张湛的这番话,听起来挺骇世惊俗的,等于是把金城郡切掉一半,但仔细琢磨,也有他的道理。

    金城郡属边疆,距离洛阳,朝廷治理起来的确是很困难,另外,金城郡与羌人接壤,羌人时不时的就跑进金城郡,烧杀抢掠一番,百姓深受其害,各类生产也无法进行。

    可以说这块土地,对朝廷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还是朝廷巨大的负担。留之无用,反成负担,那还不如快刀斩乱麻,弃掉算了。

    张湛说完,朝堂内安静下来,众人相互看看,最后齐刷刷地瞧向刘秀。

    刘秀是非常尊崇祖制的,这个祖制,既包括西汉的礼法,也包括西汉的领地。

    现在张湛提议把金城郡切割出去一半,大臣们觉得陛下听闻他的建议,不会太高兴。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刘秀的脸上并未表现出气恼之色,心里却很是不痛快。

    历代先帝,皆能守得住金城郡,怎么到了自己做皇帝,就得把金城郡割出去一半让给羌人?凭什么?

    刘秀不敢拿自己和高祖相比,但自信比高祖之后的历代先帝,他丝毫不差,包括文武二帝。

    文帝中兴汉业,武帝开疆扩土,可他刘秀也同样光复大汉,夺回大汉江山,重辟大汉基业。

    再者说,眼下马援刚刚重创了羌人,朝廷不去掠夺羌人的土地也就罢了,还要把半个金城郡让给羌人,哪有这样的道理?

    刘秀还没有说话,韩歆出列,向刘秀拱手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光禄勋言之有理。破羌以西,穷山僻壤,且羌人频频出没,难以治理,另,破羌以西牵制朝廷大量的兵马,将此地弃管,可大大节省朝廷之精力、兵力,还望陛下明鉴!”

    “微臣附议!”“微臣附议!”

    等韩歆说完,又有几名大臣出列,表示赞同。

    刘秀看向众大臣,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他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大臣是主张放弃破羌以西的,刘秀眨了眨眼睛,他不得不谨慎考量,破羌以西,这半个金城郡,是不是真的对朝廷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朝廷是不是真的该放弃这一块的土地。

    琢磨了好一会,刘秀看向邓禹,问道:“右将军之见呢?”

    邓禹迟疑了一下。其实要不要放弃破羌以西,邓禹是没什么意见的。

    放弃了,自然有放弃的道理,不放弃,也有不放弃的道理,放弃与否,这没有对错之分,就看朝廷如何衡量利弊。

    就如张湛、韩歆等大臣所言,破羌以西这块地方,羌人会时常进来袭扰,百姓根本无法耕种生产,不能种地,朝廷就征收不到粮食,也没有税赋可言。

    而且每次羌人侵入进来,朝廷又不能不管,必须得派出兵马,驱逐羌胡,这自然是大大消耗了朝廷的精力和兵力。

    但真要把破羌以西让给羌人,又会大大损坏朝廷的颜面,天子的颜面。

    想要实际的好处,那就弃掉破羌以西,想要颜面上过得去,那就继续保留破羌以西。反正其中的利害关系就是这么回事。

    邓禹琢磨许久,说道:“微臣听从陛下圣断!”

    刘秀都差点气乐了,抚了抚额头,说道:“此事,我要需再斟酌!”

    不日,马援从陇西回洛阳向刘秀复命。随他一同回洛阳的,还有马成部,军中携带了不少从羌人手中夺来的战利品,包括粮食、牲口以及一些金银珠宝之类。

    刘秀在皇宫中接见马援,对于马援于平羌之战的表现,刘秀是赞赏有加。

    马援诚惶诚恐,一再表示,平羌之战,来大夫当为首功,自己是在来大夫的建议之下,才连连取胜的。

    他这么说,既对也不对。来歙的确是给马援提了不少的建议,为他指明了战略大方向,但与羌人真刀真枪的硬仗,都是马援自己打的,和来歙没多大关系。

    见马援居功不傲,反而还把功劳让给没有直接参战的来歙,刘秀对马援更加欣赏。他随即向马援提了一下,将破羌以西让给羌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