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大元王朝(出书版)在线阅读 - 第9节

第9节

    铁木真的军队总数不足20万,但其军威严整,战斗力很强。当时花剌子模拥有约40万军队,但其组织庞杂,训练不足,士气低落。在大敌压境之时,摩诃末有些惊惶失措,他采纳了分兵把守城堡的策略,他自己则准备退缩到阿姆河以南,并随时准备放弃河中。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秋,铁木真统率全军向花剌子模进发,抵达讹答剌。经过五个月的苦战,蒙古军队终于攻破城防。守将亦难出率余部继续抗击,最终被生俘。蒙古军杀掠之后夷平了讹答剌城。亦难出被送往驻屯在撒麻耳干的铁木真处。铁木真下令往爱财如命的亦难出的眼睛和耳朵里灌注熔化了的银块,将其杀死,给死于非命的商人报了仇。经过若干艰苦卓绝的战斗,在强大的蒙军攻击下,花剌子模的国王最后逃到黑海的一个小岛上,不久就病死了。他的儿子札兰丁屯兵于八鲁湾(今阿富汗喀布尔北),继续和蒙军抵抗。铁木真派兵围剿,最后在中河(今印度河)边大败札兰丁,札兰丁逃入印度境内。世界征服者从一个历经磨难的孤儿成为蒙古草原的统治者,又因为西征变成了世界征服者。

    第十二章

    世界各国的敬仰虽然西征中,由于扩张思想的错误,使其犯下了超越复仇、屠杀无辜的严重错误,但纵观主流,成吉思汗仍是一个功大于过、叱咤风云的世界性历史巨人,是一位丰富了世界思想文化宝库,成名震撼欧亚的中国蒙古族杰出政治家。志费尼将其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一点也没错。

    纵览世界历史,凡是被称为世界征服者的人物,其首要因素无不是军事力量称霸当时,用武力打开世界的大门,扩张了广大的国土,给世界造成了极大影响。与其他世界征服者相比,成吉思汗在军事上无疑是最伟大的统帅。成吉思汗的兵法之高超几乎是举世公认的,正如万耀煌将军在布尔霖《成吉思汗》序言中写道的:“中国之兵学,至孙子而集理论之大成,至元太祖成吉思汗而呈实践上的巨观。此二人遥遥相距千载,一则援笔而言,一则仗剑以行,卒以造成历史上中国军威震烁欧亚之伟业,发扬数千年中国兵学养精蓄锐之奇辉。”

    许多世界著名学者、政治家也都盛赞成吉思汗的军事天才。《罗马帝国之衰亡史》的注解者伯力曾说:“蒙军布置精密,战略优良。欧洲任何军队所不能及。”志费尼更是如此评价成吉思汗:“说实话,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时代。他会在使用计策方面当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城掠地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奠如盲目地跟着成吉思汗走。”此语确实将成吉思汗捧上了天,有过誉之嫌。

    但尼赫鲁也认为:“无疑地,成吉思汗如果不是世界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也是最伟大的领袖之一。”此话甚是,依成吉思汗的军事能力,是足以当之无愧的。

    丰功伟绩成吉思汗在长期战争中,既吸收和继承了游牧民族尚武精神的传统和以马文化为特色的战略战术,又在进攻中原和西征的战争过程中吸纳汉地先进军事技术、东西方国家和民族的军事文化,使其军事思想整合了当时游牧军事文化和农耕军事文化,集中了欧亚两洲军事思想文化的精华。这种在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建军,治军和用军的基本问题,最终形成了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蒙军获得一次次战争的胜利,是与成吉思汗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军事天才分不开的,“当时和他作战的国家统帅是没有一个能和他匹敌的”。西征中,成吉思汗仅用15万军队在二年内就打败了花剌子模40万军队,取得了威震欧亚的西征决定性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军事战争,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的规模,历史上无论古今还没有能与其相媲美的国家。它远远超过了亚历山大大帝的铁蹄、罗马军的利剑,以及拿破仑的大炮所征服的地域。而且成吉思汗在一次次战争实践中培养出的儿孙,个个文武双全,所以蒙古帝国的后继发展也是其他世界征服者难望项背的。值得一提的是,不可一世的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手下高官为争帝王宝座,闹得帝国分裂,其子孙落得一个个出外逃亡的境地。而成吉思汗死后,手下大权在握的重臣元帅竟无一人觊觎汗位,其子孙后代一直统率帝国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不能不令人敬佩。

    当然,成吉思汗的成功并非仅靠其武力的强大就能达到的。许多游牧民族国家的首领,其武力都曾煊赫一时,如匈奴、回纥汗国等,但往往都是拥有百万雄师的一代枭雄而已。尽管也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国,如北魏、辽、金国,但他们的王朝既没有对统一中国有多大积极影响,更谈不上对世界有什么作用。但成吉思汗却能使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蒙古族突然间崛起,不但统一了中原,使中国的疆域恢复到汉、唐时代的管辖范围,而且西征的结果给世界也造成了震撼性的影响。

    蒙古族因为成吉思汗赋予它的新的文明和生命力,没有像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迅起迅落,而是以蒙古草原的主人和一个世界性的现代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烙下特有的痕迹,至今存在。这都是成吉思汗的功劳。

    世上再无第二个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曾被人认为是一个“从始至终的草原人”,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野蛮人。但史实证明,成吉思汗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他在内政、外交、治国、用人、法治、商贸等方面都有突出建树。尽管成吉思汗不识字,脑中还存在着蒙古主义及其主体文化意识,但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国却是凝聚了世界先进文化、多元文化以及当代智者智慧的结晶。因为成吉思汗竟然能把一个伦理无常、盗贼横行的混乱社会,治理成骚乱止息、天下太平、出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文明社会,这不能不说是治国史上的奇迹!另外,从治国政策、经济思想、用人观念以及宗教政策等方面,也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是一个多么优秀卓越的政治家。

    能够做到成吉思汗那样成功的人,世上再无第二人。但成吉思汗能够被称为最伟大的世界征服者,不仅仅是由于他天才的军事才能、卓绝的治国本领,还由于他有着开明的思想、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战死杀场的决心。另外,成吉思汗改革国家体制,解放奴隶,并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创造了一条那个时代了不起的群众路线。

    正是由于成吉思汗调动起了广大奴隶与平民的积极性,才打了一场成功的古代人民战争。正是由于成吉思汗身上集中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天赐优点”,才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征服者。血性美人歌璧歌璧是大草原上最美丽的女子,因美丽享受荣华,又因美丽饱受痛苦。

    母嫁儿子在蒙古的西部是地广人多、势力强大的乃蛮国,国主老太阳罕有一位妖艳盖世的妃子歌璧(亦称古儿别速)。她貌美性媚,集温顺柔古代风景画鉴赏美与酷爱血刃于一身,身体有异香,是天生尤物。老太阳罕亦难察必勒格汗死后,两个儿子台不花和不亦鲁首先要争夺的不是太阳罕的王位,而是这位有漠北第一美人之称的后母。

    台不花双管齐下,将王位与歌璧都弄到了手中,他成了新的太阳罕。太阳罕根据当时“妻其后母”的习俗,将歌璧收为自己的妃子。于是,歌璧便由继母变成爱妃,成为第二代太阳罕的妃子。骄纵的女人歌璧不仅以其美貌专宠后宫,而且专权擅政,好干预政事。当她听说王罕被铁木真打败,又被自己的边将杀死后,马上对太阳罕说:“王罕乃曩昔年迈之大罕也,可取其首来,若然,则俺其祭之乎!”即要求太阳罕将王罕的头颅拿来,她要看一看是不是真的,若是,还要以礼祭祀一下。

    首级很快被送到宫里,乃蛮大臣有许多人见过王罕,都确认这头颅真是王罕的。太阳罕依言下令给王罕以君王之礼举行祭奠仪式,让大臣们以臣子礼节、儿媳们以儿媳的礼节祭祀他。王罕的头颅在太阳罕的宝座上摆了若干天。一天,太阳罕望着头颅出神,恍惚中看见王罕对他一笑,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歌璧笑话太阳罕胆小无用,将王罕的头颅掷于地上,用脚踩碎了。

    乃蛮老臣可克薛兀撒卜剌黑对此十分不满,并说太阳罕您庸暗怯懦,歌璧又“治道锋锐”,我们怎么对付蒙古人呢?太阳罕听了,以十分轻蔑的口吻说道:“听说东方有为数不多的蒙古人,用弓箭吓唬年迈的老王罕,使老头子出走,死在我们边将手中。莫非铁木真想做皇帝不成?我要亲自去讨伐他!”歌璧接过话头,以一个大国皇后的口吻说:“蒙古人浑身膻气,衣服油污不堪,要这些蒙古人有什么用?若有清秀的媳妇、女孩,让她们洗干净,倒可以派个挤羊奶的差使。”太阳罕为讨其欢心,便说我要到蒙古那里,把他们的箭筒、弓矢统统夺来。他们就这样口出大言,轻率地做出了进攻蒙古的命令。

    乃蛮军的失败面对强大的乃蛮国主的挑战,还很弱小的蒙古人心里也十分恐惧,许多人借口马瘦不敢去跟太阳罕的军队作战。但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斡惕赤斤和别勒占台却主张迎敌,并鼓励士兵们,男儿应当做大丈夫,死则要与弓矢同卧,乃蛮人以其国大民众而口出大言,我当就其大言而伐之!成吉思汗十分欣赏他们的勇敢,他立即下令将营地迁徙到客勒帖该合答地面,准备与乃蛮军队作战。

    当成吉思汗率领着军队到达斡儿寒河一带时,已是秋天了。成吉思汗为了掩盖自己兵少马弱的情况,命令“凡有性命者,人各点火五处”,以造成人马众多的假象。太阳罕果然被迷惑了,准备后撤。但是儿子屈出律和部将豁里速别赤都认为太阳罕太怯懦无能了,“叩鞑而去矣”。太阳罕被激怒了,“人死的性命,辛苦的身躯,都一般。您那般说啊,咱迎去与他厮杀。”但是成吉思汗的军队如猛虎入羊圈一样杀得乃蛮兵节节败退,太阳罕的勇气也不见了,害怕地一步步撤退到山顶上,最终被蒙古人乱箭射死。

    太阳罕死了,妖艳的歌璧被蒙古兵押送到了成吉思汗的宫帐中。歌璧一见成吉思汗便柳眉倒竖,咒骂不绝。铁木真问她:“汝非谓蒙古之味恶欤?今何以来也?”此话令歌璧羞愤难当,一头向几案撞去,却被成吉思汗一把搂入怀里。亡国灭种,为人妻妾,血性的歌璧殉情不成,只好做了成吉思汗的妃子。

    成吉思汗十分宠爱这个娇艳盖世的美人,连出征也常携其相伴,几至专宠,长久不衰。这个先后成为三个可汗之妃的美人,因其出色的美貌,至老都未失宠。全真道人丘处机蒙古军营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的道人,这便是全真道的丘处机。

    闻名天下的道士丘处机幼年父母双亡,19岁入山学道,拜全真教祖师王吉为师。在雪山讲道之前,丘处机已是非常著名的道士,以有“治天下之术”和“长生不老之术”闻名天下。

    在蒙古大军西征之时,耳顺之年的成吉思丘处机像汗,直面老年将至的现实,从谋士耶律楚材那里了解到丘处机有真才实学,决定发诏邀请。丘处机面对盛情邀请,难以推却,只好前往。

    当然,丘处机去西域谒见成吉思汗也是有其自身目的的,他试图通过这一方式影响成吉思汗“罢干戈致太平”,劝说成吉思汗早日回军。

    活“神仙”

    丘处机到达撒麻耳罕时,成吉思汗驻军在哥疾宁附近的八鲁湾,当他得知丘处机到达撒麻耳罕的消息后,马上差人迎丘处机到八鲁湾附近的成吉思汗行宫。

    成吉思汗见到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分外高兴,特赐美食,设庐帐,优厚犒劳。他高兴地说:“今日,你不远万里来西域,朕无比喜悦。”丘处机回说:“我奉诏前来,是天所使然。”

    成吉思汗询问道:“你有何高见于我?”

    丘处机明知道成吉思汗急于了解长生之道,他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想到自己沿途所见蒙古军西征造成的残破景象,深感这与全真道的道旨极不相称,于是进言说:“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成吉思汗尽管心中急于知道长生之道,但觉得丘处机所言有理,便点头称是。丘处机又进言说:“治国之术,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点头同意,并且马上转入正题,接着问道:“你有什么长生不老药献给我?”丘处机说:“世上只有卫生之道,可使人延年益寿,从来没有长生之药可以保永生。”接着,丘处机举例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也只活了50虚岁;开辟从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丝绸之路’的汉武帝,迷信长生不老药,服过仙丹,也只不过活了70虚岁。”

    丘处机感慨道:“短命者,大多不懂卫生之道。”成吉思汗问道:“何谓卫生之道?”丘处机解释说:“清心寡欲为要,一是清除杂念,二是减少私欲,三是保持心地宁静。”丘处机的这些见解,虽然同成吉思汗挥军西征的现实不无抵触,但句句都打动了成吉思汗的心。

    于是,成吉思汗饱含激情地说:“您真乃天赐仙翁,句句真言,使我茅塞顿开,眼明心亮。”

    他命耶律楚材速将丘处机所言,一一记录在案,以便训戒诸子和将臣,并赐给丘处机虎符及玺书。他叮嘱部将和侍者,说:“自今以后,不称仙翁,只称神仙。”

    勿杀生有一天,成吉思汗在一座山下打猎,射杀一只野猪,马失前蹄,豕傍立不敢前,左右进马,遂罢猎还行宫。

    丘处机入谏说:“天道好生,今圣寿已高,宜少出猎。坠马,天戒也。豕不敢前,天护之也。”

    成吉思汗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对左右人说:“但神仙劝我语,以后都依他。”丘处机辞行,成吉思汗赏赈牛马等物,丘处机师徒皆不接收。

    成吉思汗问:“汉地神仙弟子多少?”丘处机说道:“甚众。”

    成吉思汗下令说:“应于门下之人悉令蠲免,仍赐圣旨文字一通,且用御宝。”

    丘处机在赴大雪山途中,看到蒙军西征所过之地,尸横遍野,曾作诗两首,赠予成吉思汗。其一诗云:“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望太平。”他的诗意和情绪,为成吉思汗所察知,这对成吉思汗早日停止西征、决定班师,是否起了催促作用,未为可知。

    不久,成吉思汗允准丘处机辞行回国,指示文武百官,备齐美酒佳肴、珍奇鲜果,在城外数十里,夹道为之送行。

    谁知,两人却从此永别。但长春真人丘处机的逆耳忠言,却时时回荡在成吉思汗的耳边。丘处机回到燕京,驻太极宫尊为“大宗师”,被人们称之为“帝者之尊师,亦天下之教父”,受命掌管天下道门。

    由此,全真道得以大盛。成吉思汗又有旨改赐宫名为长春宫,且遣使慰问,诏书中道:“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

    自成吉思汗会见丘处机以后,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数迅速增加。成吉思汗的陵墓成吉思汗作为一代千古帝王,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叹号与问号。

    关于陵墓关于成吉思汗的葬地,有很多讹传,最具代表性的是将从漠北移到鄂尔多斯的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当为成吉思汗的陵寝。所谓“八白室”,即祭祀成吉思汗的八座白色帐篷,当然不是成吉思汗的陵寝。那么,成吉思汗的陵寝在哪儿呢?

    《元太祖本纪》曰:“二十二年丁亥,帝(成吉思汗)留兵攻夏王城(西夏)……闰月(夏四月),避暑六盘山。是月夏主李岘降,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寿六十六岁。”史书载成吉思汗是在攻取西夏的秋天死于今甘肃省六盘山下的清水县境内,却未指出其葬身之地。是不敢说,还是不知道,这得从蒙古人的葬俗说起。

    蒙古人丧葬的传统蒙古人盛行土葬,葬地对外保密,因此地面上不留坟冢等标志。蒙古国时期“其墓无冢,以马践蹂若平地”。据《草木子》载:“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以干骑守之,宋岁草及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更对埋葬死者的习俗做了详细的描述:蒙古人在埋葬他们的首领时,会到秘密的空旷地方去,在那里他们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坑的边缘,挖一个地下墓穴,把尸体放入墓穴中,然后他们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没有人能发现这个地点。成吉思汗的陵墓和其他蒙古贵族的墓地一样,地面上不留痕迹。原来是孤树的地方,后来成了一片大树林,即便是守护那里的老守林人,也无法找到成吉思汗的确切埋葬地点。

    古代人物画如此看来,成吉思汗的葬地委实难以确定,但为何其陵园像谜一样令人猜不透呢?

    涉足草原之外的蒙古人,一般死后归葬草原。南宋使者徐霆记道,假如死于军中,其奴隶能将其尸首送回蒙古的则将其全部畜产送给奴隶;若被别人送回草原的,则其妻奴财产尽归别人所有。

    由此可以看出蒙古人是如何强烈地希望死后能归葬草原。成吉思汗虽然死于西夏境内,但毫无疑问其尸身一定是被运回蒙古,葬于蓝天白云之下的绿色大草原上。

    留下了一个谜“诸将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至怯绿连河源成吉思汗之大斡耳朵始发丧……”至于葬在何处,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攻西夏途中,路过一处叫起辇谷的地方,见这里天高云阔,绿海无边,不禁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对侍从说道:“这儿做我的墓地不错!”于是死后人们便将他葬在了这里。至于此地究竟在哪里,因无墓冢标志,又无史册记载,所以争议颇多。

    有人说,成吉思汗的葬地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出使草原的南末使者徐霆记道:“霆见忒没真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史学家多赞同此说。据亦邻真考证,“起辇谷”是《蒙古秘史》中的“古连勒古”的译写,而“古连勒古”正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南,具体说应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

    为什么成吉思汗陵会有如此多的地方?虽然墓穴不知详细所在,但墓园之地甚是广大,为何史书也不能明确记之呢?

    后世子孙继承前制自成吉思汗开始,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及拖雷汗等人,都埋葬在起辇谷,并且遵从成吉思汗死后的葬仪。蒙古统治者便有了自己专门的陵地,这块陵地,在元代文献中被称为“起辇谷”,是皇室成员的专用陵地,有守墓人守护。除此之外其保密措施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如拿忽必烈及以后的元代皇帝死后归葬起辇谷的记载来看,元代皇帝死后仍然按照蒙古旧俗行事。

    王恽曾详细记述了元皇帝的归葬仪式“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岁次甲午,帝崩于大内紫檀殿,既殓,殡于肖墙之帐殿,从国礼也。越三日乙亥寅刻,灵驾发引,由建德门出,次近效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从中可以看出汉人官僚不能参加蒙古皇帝的丧葬仪式,所以将灵驾送到大都建德门外就必须止步了。等棺木“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员,居五里外”。在元皇帝下葬时,连蒙古贵族都要避之五里之外,并且“往葬日,遇行路人,尽杀殉葬”,避免了外人泄密。

    “八百室”

    蒙古帝王如此深埋之,不留痕迹,难怪后世之人不能寻到。但史书记载元皇帝都葬于同一地方起辇谷,既然无人可知道先帝之陵寝,后人又怎能找到并归葬于此呢?据《黑鞑事略》和《草木子》说:“其墓无冢”,葬后“以马践踏,使如平地”,然后“杀骆驼子其上,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处,则知葬所矣。”然而,时间一长,母骆驼也难以识别了。

    《史集》记成吉思汗葬后,“讣闻传到远近地区时,后妃、诸王奔驰多日从四面八方来到那里悼死者。”他们是到成吉思汗坟上哀悼的吗?不是,他们是在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宫帐)里为死者举哀的,谁也不能接近墓地。因为成吉思汗的墓地已成为草原上的“大禁地”,蒙古语为“也可忽鲁黑”,有专人守护。“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逻骑以为卫”。后来为了保密,也为了方便祭祀,便设立了象征成吉思汗灵寝的“八白室”(八个白色帐篷),渐渐地后人便把“八白室”所在地当成了成吉思汗的陵园。

    随着蒙古族政治中心的变动,“八白室”辗转大漠南北,清初移至伊金霍洛,伊金霍洛的蒙古意思是“主人的陵园”,在鄂尔多斯的蒙古人民心中,伊金霍洛便成了成吉思汗的安葬地。现存明代、清代成吉思汗陵旧址各一处。公元1939年,为避日寇和蒙古汉奸的劫持,“八白室”曾先后转移至甘肃(公元1939年—公元1949年)、青海(公元1949年—公元1954年),今有甘肃兴隆山大佛寺纪念堂旧址、青海塔尔寺排家尕哇纪念堂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八白室”于公元1954年从塔尔寺迎回到鄂尔多斯草原,公元1956年建成现在供游人参观膜拜的成吉思汗陵。兄弟争位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无不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垂涎三尺,成吉思汗的后人也不能免俗。

    决定传位成吉思汗临终之前,钦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但成吉思汗老了(死了,蒙语之讳语)以后,汗的宝座却长达二年空缺,一直由幼子拖雷监国摄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吉思汗究竟将汗位传给了谁呢?拖雷敢违抗成吉思汗的遗命而同窝阔台争夺汗位吗?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已是花甲之岁的老人。也遂妃担心后嗣未定,成吉思汗征战途中万一有所不测,恐怕会国内大乱,天下大乱,于是向成吉思汗建议道:“合罕越高岭渡大水,所以出征长行者,唯思平定诸国矣。然风有生,万物皆无常也。若汝似大树之躯骤倾,则将似绩麻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若汝似聚今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所生英杰之四子中,其委之与谁乎?”

    因成吉思汗是自己打的天下,没有考虑到选定汗位后嗣的问题,且“未尝有遭死之事”而忽略了这件大事。

    今经汗妃也遂一提醒,觉得也是时候了,于是在呼日勒会议上提出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立储风波成吉思汗意定三子窝阔台为汗,而哈敦(皇后)孛尔帖所生的另外三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四子拖雷为此大吵起来。术赤与拖雷一党,察合台与窝阔台一党,争得不可开交,察合台与术赤之间简直就要爆发一场决斗。后经成吉思汗和大臣们的劝解,争吵暂告平息。

    成吉思汗以古老的“折箭训子”的故事和五头蛇冻死,一头蛇却能钻进洞中保命的故事来教育四个儿子要团结,并最终确立窝阔台为汗。临终遗嘱明确说:“吾殆至寿终时矣,我为汝等创此基业,无论东西南北,自此首往彼首,皆有一岁期程。我遗命无他,汝等欲能御敌,多得民人,必合众心为一心,方可长享国祚。我死后汝等奉窝阔台为主……”他并要诸子立下文书,保证在他死后不许改变窝阔台为汗的决定。

    但是,成吉思汗的遗嘱虽起到了直接作用,由于汗位继承的规矩和蒙古“幼子守产”的制度,从而使窝阔台登上汗位也是困难重重。不管从哪个角度说,窝阔台坐上汗位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拖雷也不会轻易让本应属于自己的汗位落入别人之手,他一定会阻挠并伺机争夺的。

    拖雷幼子守产蒙古人素有“幼子守产”的风俗,即蒙古人的家产继承法。当父亲在世时,年长一些的儿子们就各自分得一份家产(包括牲畜、奴婢和属民等),从此分家立业。余下的家产及父亲的营帐等全归长妻所生的幼子继承,这就是“幼子守产”的风俗。整个大蒙古帝国也是成吉思汗的家产,也要按这一原则分配。而且根据蒙古草原习惯,正妻所生的长子与幼子有优先继承权,因而成吉思汗立三子窝阔台为汗,术赤与拖雷怎能不有怨言。

    长子术赤因孛尔帖被抢,夺回后不久即生产,被人怀疑不是成吉思汗的亲儿子,所以汗位难以定他。但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征战时必携与俱,并亲呢地称其为那可儿(伴当),但汗位的继承权却没落到拖雷头上,拖雷应是最愤怒的。当然成吉思汗心中也是觉得有点对不住拖雷,这从他分配给儿子们的职务与领地上就可看得出来。

    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说,成吉思汗根据四个儿子的才能,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职掌:长子术赤管狩猎,次子察合台掌法令,三子窝阔台主朝政,四子拖雷统领军队。

    另一位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曾记道,成吉思汗考查了诸子才能之后,给了他们相适宜的职务。但对汗位的安排,有所犹豫,时而想到气度恢弘、宽厚明达的三子,时而又想到勇敢善战、有勇有谋的幼子。经过再三权衡,说道:“王位和国家的事是桩困难的事,让窝阔台去治理吧。我的禹儿惕(宫帐)和家室,及军队、财宝等,都交给拖雷管。”并且拖雷的领土分的是“帝国的中心”——蒙古本土,足可见成吉思汗对幼子的愧疚之心。

    在成吉思汗时代,拖雷便有也可那颜(大官人)的称呼,在许多人心目中拖雷才是未来汗位的继承人。窝阔台的当选,拖雷内心一定是反对的,且拖雷分掌军队,成吉思汗死后,一定会发生宫廷争权斗争,呼日勒大会上的争吵便露出了这种苗头。

    大忽里勒台会阻碍窝阔台登上汗位的另一个原因是汗位的继承制度——汗必须由家族成员、高级将领、贵族参加的大忽里勒台会上被众人推举出来,才算正式而合法地坐上汗位。因为这一规定,窝阔台不能只依据成吉思汗的遗命继位,古代瓷器而要等大忽里勒台的最后决定。在汗位空缺的两年里(成吉思汗去世到大忽里勒台召开),由拖雷以幼子的身份监国摄政。

    波斯史学家载:公元1229年举行的大忽里勒台会议是欢乐与团结的,宗王们一致同意成吉思汗的遗命,推举窝阔台为汗。但汉文史料里大会却不是风平浪静的。

    《元史》之《耶律楚材传》中曾记拖雷以“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企图把大忽里勒台的日期延后。又据李微朋《耶律楚材墓志》记,大忽里勒台的原定结束日期为公元1229年8月24日,但至22日“尚犹豫不决”。忽里勒台一般为40天,三天狂欢,以后开始商议,这个会议整整讨论了35天还未定下,显然,宗王们并不是一致拥立窝阔台的。

    会上有争议,窝阔台的对手必然是拖雷。窝阔台谦让的话里包含了问题的实质:“虽则成吉思汗遗诏在此,然尚有我的兄长和叔伯,他们比我更胜此任。再者,遵照蒙古风俗,长室之幼儿为父亲继承人,而兀鲁黑那颜(拖雷)是长斡耳朵(宫帐)的幼子,始终日夜晨昏侍成吉思汗,耳闻目睹和熟悉他所有的律令。这些人都健在,我怎能继承汗位呢?”一言道出拖雷的对抗地位。

    明争暗斗拖雷监国两年,也不会轻易交出大权。但史书中却载拖雷尽心尽力扶窝阔台登上汗位,此不与争斗的行为,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然事实绝非如此。只因当时术赤已死,拖雷一人无法与察合台、窝阔台争斗,势孤不能取胜。时间紧迫,拖雷也只好采取暂且退让的策略,转而支持窝阔台,使斗争真相被遮盖起来,并获得个好名声。

    但窝阔台又怎能不心知肚明呢,在他登汗位不久,拖雷便不明不白死去了,窝阔台有没有动手脚,天知道。两个人的矛盾,转化为两派的斗争。拖雷未得推立,在术赤与拖雷两系产生了深刻不满,两系的后人始终认为,汗位应属拖雷,他们的斗争更明朗化。

    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各个儿子又手握重兵,各踞一方,成吉思汗无疑没有为后代留下一个明确的答案。元朝的短命,皇权争夺,子孙不团结,无疑是成吉思汗最不愿又不得不看到的局面。堪称有为的窝阔台史书上说窝阔台以庄严、聪明、能干、善断、谨慎、坚定、老成持重、宽宏大量、公正著称。

    自评功过窝阔台对自己的功过有过一番评价,他曾说:“继承父亲大业后,我做了四件好事:第一,征服了金国,讨平了中原的百姓;第二,在各地设立驿站,沟通了东西南北的交通,便利了使臣往来和运输物品;第三,在干旱的地区掘井,使百姓获得丰美的水草;第四,在各城池派军队镇守,使百姓安居乐业。

    “继承父亲的大业后,我也有对不起百姓的地方:第一,我嗜酒如命,整日沉湎于葡萄美酒;(后来果然死于酗酒。)第二,我曾强夺叔父斡惕赤斤部落的女子,愧对叔父;(史载:窝阔台曾命该部落七岁以上的姑娘和少妇4000人聚集一处,当着她们的父兄丈夫,列为两行,自选最美的纳入宫中,其次赏给诸臣,再次的交给妓院。挑剩的任凭在场的士卒蹂躏。)第三,暗害了功臣朵忽鲁。他曾为我父亲效力,我却杀了他,如今悔之莫及;第四,我贪图天地所生的野兽,为防野兽跑到兄弟的领地,立寨筑墙加以阻拦,招来兄弟的怨言,这也是我的过错。继承父亲汗位后我做了这四件好事,犯了这四大过错。”

    窝阔台自述有四功四过,作为皇帝有这样的态度也算难能可贵了。但《元史·太宗纪》对他的评价却是“举无过事”,意思说他从来没干过坏事。这显然是封建史家的阿谀之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今中外,岂有例外?

    宽厚的一面当时蒙古人的习俗规定,在春天和夏天,任何人都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置身水中,不在河中洗手,不用金银器汲水,也不把湿衣服铺在草原上。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引来雷击。这不难理解,在科学还很落后的古代,草原上的电闪雷鸣的确是够吓人的。

    有一次,窝阔台和二哥察合台一起外出打猎,看到一个人在池塘里洗澡。严守习俗的察合台要立刻杀了那人。窝阔台说:“现在没时间,我们已经很累了,让卫士今晚先把他看守起来,明天再审讯处死吧。”趁察合台不注意,他把一枚银币丢入池塘,私下关照那个违禁的人在审讯时说:我是一个穷人,我的钱掉到水里去了,我下水是想把它捞起来。第二天审讯时,那人就这样说了。派人到池塘去打捞,果真找到了银币。窝阔台说:“谁有胆量敢违反禁令呢?要知道这个不幸的人是为了这点小钱而冒险下水的啊。”于是那人在保证今后决不重犯后被宽恕了,窝阔台还赏了他十个银币。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窝阔台确实比较开明,因此也颇得人心。愚蠢的国王以杀人来树立自己的威势,聪明的君主则反其道而行之。

    慷慨的大汗成吉思汗生前对他几个儿子有过一番评价,他说:“想要精通礼俗、规矩、律法的人,就到察合台处去。追求勇敢、荣誉、武功的人,就去效力于拖雷。喜好慷慨大度和想发财致富的人可去亲近窝阔台。”史书上确实记载了不少窝阔台慷慨施舍的轶事。

    有一次,窝阔台走过集市,小铺里的蜜枣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他很想尝一尝,回到宫里就吩咐侍卫官去买那个小铺的蜜枣。侍卫买回一盘蜜枣,窝阔台一边品尝,一边问道:“付了多少钱?”侍卫道:“付了一两银子。”窝阔台说:“这么好吃的蜜枣,一两银子太少了。”侍卫说:“我所给的已经超过它们的价值十倍了。”窝阔台把他痛骂一顿说道:“在店主的一生中,什么时候他还能碰得上像我们这样的买主呢?”他命令侍卫立刻再送十倍的银子给店主。

    有个穷人用羚羊角做了一只大杯子,坐在窝阔台的出行之处。当窝阔台走过来时,他站起来献上杯子。窝阔台收了下来,并吩咐侍从给他50两银子。一个极普通的杯子,居然要给这么重的赏金,侍从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就又问了一下。窝阔台生气地说:“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不要回驳我的赏赐,也不要对穷人吝惜我的财富!如今我就要和你们作对,快给他一百两银子吧。”

    中亚某国曾将一条用宝石镶嵌的金腰带献给窝阔台,他十分喜欢,平时经常佩带。有一次金腰带的扣子坏了,就把它交给工匠修理。工匠私下把腰带卖了,却总是推托还没修好。最后把他抓起来严加审讯,他才承认已卖钱花掉了。工匠被投入死牢,窝阔台知道真相后说:“虽然这也是一桩大罪,但做出这样的事来,正证明他极端穷困、无路可走,给他150两银子,让他重新做人,今后不许重犯。”工匠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因祸得福,自然是感激涕零,逢人便称颂大汗的宽宏大量。

    一个贫穷的伊斯兰教徒向一个官员借了四两银子的债,但无力偿还。那个官员便把他抓去审问,威胁如三天之内不还清债,就要逼迫他改信基督教,并要把他脱光了在市场上打一百棍。穷人急中生智,跪在大汗的宫前告御状。窝阔台赏给他一百两银子,下令把债主抓来,把他的妻子和房屋判给穷人,还把债主脱光了在市场上打了一百棍。看热闹的穷人无不拍手叫好。

    赢得身后名在财富和名声之间,窝阔台似乎更看重后者,他曾说:“热衷于聚财的人是缺乏理智的,钱财的好处有限,人无不死,纵然有金山银山,死后又有何益?人又不能从彼世回来,所以我们要把真正的宝藏保存在心中,把尘世的财富散发给臣民,使美名远扬。”

    窝阔台确实是够慷慨的,不过对他这样的一国之主来说,这些赏金不过是九牛一毛。何况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库里的钱财本来就是从百姓头上刮来的。出格的施舍毕竟起到了广告效应,为大汗买来了好名声。蒙古西征的继续成吉思汗的子孙继承了其骁勇善战的品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诸子分得领地第一次西征大胜以后,成吉思汗把占领地区作为“兀鲁思”(汗国封建领地),分封绐他三个儿子。

    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今成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皆属之。)术赤比成吉思汗早死,这一封地归于其子拔都。

    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来称为察合台汗国。

    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令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均属之,后来被称为窝阔台汗国。依照蒙古惯例,在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古代风景画鉴赏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